鼻 鼻窦生理功能的检测研究进展.docVIP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鼻 鼻窦生理功能的检测研究进展.doc

  鼻 鼻窦生理功能的检测研究进展 【关键词】 鼻窦   鼻腔鼻窦黏膜的黏液纤毛系统担负着重要的防御功能。黏液黏膜系统由纤毛、纤毛周围液、黏液毯、分泌细胞和腺体等组成,其中纤毛的功能最为重要。对纤毛生理功能的 研究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检测:黏液纤毛传输时间(mucociliary transport time , MCT) 、黏液纤毛传输速率(mucociliary transport rate ,MTR ,即指示剂所经过距离除以移行时间所得数值) 、纤毛摆动频率(ciliary beating frequency ,CBF)。   早先   3 嗅觉       嗅觉是一个很重要的感觉,与视觉、听觉相比其 研究 显著滞后。主要表现在对嗅觉的中枢解剖通路、嗅觉机制、嗅觉障碍机制和 治疗 了解甚少,缺乏准确行嗅觉功能定性和定量检查的客观 方法 。 目前 对嗅觉可从主观、客观及实验室方法等方面进行检测:   (1)主观测试方法(心理物理测试法):   用含不同种类和不同浓度嗅物质的液体、嗅棒,请患者鉴别,得到相应的资料,对嗅觉功能作出判断。主要有五味试嗅液检测法(柳端今、孙安纳等研制) 、CCRC 检测法(康涅荻格化学感觉临床研究中心检测法) 、标准微胶囊嗅觉功能检查(又称美国宾州嗅觉研究中心嗅觉检查法,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smell identification test , UPSIT) ,共40 种微型胶囊,通过刮擦-吸气来测定嗅敏度,UPSIT 要求双侧鼻孔同时测试。   (2)客观测试法—嗅性相关电位:     ① 电刺激诱发的嗅性诱发电位:日本学者、北京协和 医院 和北京同仁医院先后用电刺激记录动物的嗅性诱发电位[9], Ishimaru 等[10]报告了电刺激诱发的人嗅性诱发电位。     ② 化学气体刺激诱发人的嗅性相关电位(olfactory event related potentials , OERP):OERP 系由气味剂(odrant s) 刺激嗅黏膜, 应用 计算 机迭加技术,在头皮特定部位记录到的特异性脑电位。1966 年Finkenzeller 等用气味剂香草醛(vanillin) 刺激人类嗅黏膜,在头皮特定部位记录到了OERP。这是人类第1 次在自身记录到OERP。1978 年, Kobal 等研制了一种嗅觉刺激装置,在刺激嗅区黏膜的同时不会引起呼吸区黏膜的温度和体感变化。1998 年以来北京协和医院、北京为尔福 电子 公司、 中国 科学 院电气高技术研究所共同研制了化学刺激诱发嗅性电位刺激的记录装置。   至于嗅觉诱发脑电图( electroencephalogram ,EEG) 和脑电地形图( brain electrical activity mapping ,BEAM) 测试,蒋以亭等[11]研究认为可作为嗅觉客观检查的一种 参考 依据,但有局限性。   (3)实验室检测:      近来,国内外展开对嗅觉系统的组织化学研究,其中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 neuron-specific enolase ,NSE)与嗅标记蛋白(olfactory marker protEin ,OMP) 有一定代表性。NSE 由脑组织产生可作神经组织标记物;而OMP只有在嗅神经细胞的树突伸向黏膜表面时才形成嗅囊,当轴突到达嗅球与二级神经元形成突触时才出现阳性表达,且多位于嗅上皮上部[12]。对OMP 与NSE检测的联合应用可作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嗅觉功能障碍者形态学变化的一项有用指标,反映其神经细胞变性及再生过程;对嗅黏膜进行Tan (鼠抗人牛磺酸蛋白) 检测,将有助于临床上对嗅觉障碍的诊断和预后评估[13]。   目前,关于嗅感觉神经系统损伤的实验方法主要有3 种: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破坏外周感受器,切断嗅轴索和切除嗅球。魏永祥等[14]通过立体定位电解损伤一侧或双侧嗅球,造成损伤性嗅觉功能障碍的实验家兔模型,动态观察损伤后不同时间点(24 h、48 h 和1 周) 嗅觉诱发电位的变化,并观察嗅球与嗅黏膜病理和超微结构改变。 【参考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