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治疗.doc

浅谈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治疗.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浅谈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临泽县中医院(734200) 白雪芳 李春佐 【摘要】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在临床中可从肝胃不和,湿热中阻,胃阴亏虚,脾胃虚寒,胃络瘀阻等方面进行辨证治疗。 【关键词】慢性浅表性胃炎 中医辩证治疗 胃脘痛 慢性浅表性胃炎(CSG)属于祖国医学中的“胃脘痛”“腹胀”“嘈杂”“痞满”等范畴,是临床常见疾病、多发病,占慢性胃炎的51.7%-85.45%,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病情迁延,久治不愈可发展成萎缩性胃炎,有的还有癌变的可能。因此,早期防治此病是防癌的关键。 慢性胃炎的病因较复杂,其病位是以足阳明胃为病之本,而肺金盗母气,肝气自甚,木折脾胃土气为发病之标。即脾胃为本,以肝肾为标。其病机多由脾胃素虚,内外之邪乘而袭之,使脾之清阳不升,胃之浊阴不降所致。各种致病因素往往互相关系,病机有虚实之分,始之初起以实邪为主,外感六淫,情志郁结,或因食、气、痰、湿、热所致;久病则以虚为主,或虚实相兼,寒热错杂。胃病的原因虽有种种不同,但其发病机理确有共同之处,即所谓“不通则痛”,故可归纳为“肝胃不和而痛,湿热中阻而痛,脾胃虚弱而痛,脾胃虚寒而痛,胃络瘀阻而痛”,现将中医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辨证治疗如下: 1 辨证施治 1.1 肝胃不和型?: 胃脘胀痛,饱闷不适,食后尤盛,胸胁窜痛,嗳气频作,失气较舒,或呕逆泛酸,大便不畅,多因情志因素而作痛,苔薄白,脉沉弦。 ?????? 余恒先等[1]认为本病与患者情绪变化密切相关,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2]。情绪变化会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胃平滑肌痉挛、胃液分泌增加、胃肌运动以及胃部血管舒缩异常,致使食物在胃内消化不良,胃粘膜磨损增加,导致充血和炎症,并形成恶性循环[3]。治法以疏肝理气,调和脾胃为主,方以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 川楝子 延胡索 藿香郁金 川芎 各10g枳壳 佛手 薤白各20g白芍 麦芽各18g),泛酸明显者加瓦楞子、海螵蛸;有淤血停滞者加蒲黄、五灵脂。嗳气频者加沉香,旋复花以顺气降逆,亦可用沉香降气散加白蒺藜,广郁金,降香,绿萼梅。前方舒肝理气,后方降气散郁。笔者治疗本病患者96例,结果治愈52例(占54.1%),好转40例(占41.7),无效4例(占4.2),总有效率95.8% 。 1.2 湿热中阻型?:胃脘痞满,嘈杂灼痛,恶心呕吐,口干苦而腻,小便短赤,大便或秘或泄,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陶春晖等[4]认为本病多由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或脾胃素虚、兼感外邪,导致脾胃升降失调,湿浊内生而致。脾虚失运、湿阻中焦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治宜清热除湿,辛开苦降,顺气和中,方以清中汤加减(半夏 黄芩 茯苓各12g,苍术、干姜、藿香、陈皮、郁金各10g,厚朴、茵陈各15g,黄连、栀子、白豆蔻、甘草各6g)。热盛便秘者加大黄,枳实;呕逆者加竹茹、生姜;寒热互结,干噫食臭,心下痞硬可用半夏泻心汤。另外脾胃素虚,湿热内生者选用三仁汤加减(杏仁 薏苡仁 白蔻仁 厚朴 法半夏 通草 竹叶 滑石)。治疗本病50例,结果临床治愈27例(占54%),有效21例(占42%),无效2例(占4%),总会有效率达96% 。 1.3胃阴亏虚型:胃脘隐隐灼痛,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本病治宜滋阴益胃,和中止痛,药用(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各15g,知母、玉竹、石斛、丹皮、萸肉各12g)口渴引饮者加生石膏、芦根;似饥而不欲食者加黄连、吴茱萸。治疗本病32例,与单用西药治疗20例对照观察,取得了满意疗效。 ?1.4 脾胃虚寒型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杜春文[5]认为本病的病机为脾阳不足,中焦虚寒,治当温阳散寒,益气健脾。治宜温中健脾,和胃止痛(党参、黄芪、白术各15g、薤白、山药各12g,半夏、茯苓、神曲、山楂、陈皮、藿香各12g,砂仁9g,炙甘草6g)。若手足不温者加附子、桂枝;气虚失运,满闷较重者加木香,枳壳,厚朴;伴呕吐下痢用半夏泻心汤加味;若水热互结,伴干噫,食臭,肠鸣下痢者用生姜泻心汤加减。笔者治疗本病56例,结果治愈29例(占51.7%),好转24例(占42.8%),无效3例(占5.35%),总有效率94.5% 。 1.5 胃络瘀阻型 :胃脘疼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拒按,食后加剧,入夜尤甚,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本病根据中医“久病入络”的理论,运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治法,方用失笑散合丹参饮(五灵脂 蒲黄;丹参 檀香 砂仁)加大黄,甘草。虚证以调营敛肝饮加减(当归 白芍 蛤粉 炒阿胶 枸杞子 五味子 川芎 枣仁 茯苓 陈皮 木香 生姜 大枣)。若有出血可加

文档评论(0)

yan6986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