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两小儿辩日”中“为”和“知”的读音问题
“孰为汝多知乎?”中“为”与“知”的读音问题
《两小儿辩日》这一篇文言文中各个字的读音,真是难为坏了各位老师,尤其是文章的最后一句——“孰为汝多知乎?”中“为”与“知”的读音,老师们根本弄不准究竟该怎样读才正确。我也查了不少资料,但依然是一片茫然。后来,无意间上网查资料,看到了和素绢和李从强老师写的一篇《“孰为汝多知乎”的教学研究》一文,使我茅塞顿开。下面,我就把原文摘下来,供大家共同参考:
“孰为汝多知乎?”出自古文《两小儿辩日》,这是一篇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中都有收录的课文。由于对于其中“为”与“知”的读音与释义的不同见解,使得老师们在教学中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对于“为”的分歧表现为:在读音方面,一种意见认为应该读“wéi”,解释是“以为、认为”,其根据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中的注释“④[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见多识广呢?为,以为、认为。汝,你。知,通‘智’。”另一种意见是认为应该读“wèi”,理由是在这里“为”应该是通假字“谓”。
而对于“知”的分歧则是由于“知”与“智”为古今字,在“智慧”(见《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版)这个义项上,“知”为古字,“智”为今字。一种意见认为在这里“知”应该读“zhì”,当“智慧”讲,其理由同上面的注释“知,通‘智’”。另一种意见则是认为这个“知”还是应当读作“zhī”,释义为“知道,知识”。
按道理,既然教科书已经有了定论,就没有必要再争论了。可也正是在这激烈的争论中让我们看到了老师对于教学的严谨态度和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并且从中我也隐隐地感觉到了这种“权威”似乎有着什么不合理的地方。于是,我也进行了长时间并且是比较深入的研究。
关于“为”与“知”教学中出现的分歧,其实就是一个释义的问题,即由于释义的不同,才造成了读音的相异。为此,我专门从释义方面做了相应的研究与分析。
关于“为”的释义,初中课本中解释为“以为,认为”。这从情理上讲,是很难让人接受的。孔子,在当今是被公认的“圣人”,当然,在当时也是非常有有学问,有名望的,要不然也就不会有什么三千弟子与七十二贤人了。如果照“为,以为、认为”这种解释来释义的话,则这句话应当解释为:“谁认为(以为)你见多识广呢?”这其中包含有一种故意贬低孔子的色彩,更显露出两小儿的“狂妄”,并且给人这么一种感觉——好象这次辩难是蓄谋已久,是一种阴谋,而其目的便是故意刁难孔子。从而让人感受到两小儿身上有一股子的“阴险”。而这绝非“小儿”的心理与言行。而如果解释为“同‘谓’,即‘说’”的话,则可以看作是两个小孩子的随口而出的天真之语,从中显示出了“小儿”的可爱与纯朴,与情于理应该是比较适合的。
其实,细心一些的教师会发现,在七年级的课本中,编者是采用了两个不同的释义,即在注释“为”字时,采用了“以为,认为”的解释,而在释义全句时则采用了“说”的释义,即解释为“谁说你见多识广呢?”,这是与我前面“同‘谓’,即‘说’”的分析相一致的。当然,“说”与“以为,认为”在这里有确实也存在着主观判断上的共同之处,即“说”在这里也有一些“以为,认为”的意思,但在感情色彩上却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即一种感情色彩是“幼稚、可爱”,而另一种感情色彩则是“狂妄、阴险”。据此,孰是孰非自然是非分明了。
而对于“知”的理解,如果读“zhī”,则作“知道,知识”讲,是说孔子知识多,知道的东西多。而如果读“zhì”,则作“智慧”讲(“知”与“智”为古今字,在“智慧”这个义项上,“知”为古字,“智”为今字。),它虽然与“知识”有某些相似之处,但还是有一些区别的。“知识”在现代汉语中的“知识”的释义为“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而“智慧”的释义为“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显然,这里做“智慧”讲,也是不够合适的。再者,从编者的的注释来看“谁说你见多识广呢?”,其中的“见多识广”很明显的应该属于知识的范畴,而不应该理解为“智慧”。
当然,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地懂得:对于知识性方面的内容,是必须要有理有据的,主观判断是不严谨且不足以为据的。
为此,我查阅了《辞源》(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和《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版)中相关的词条。在《辞源》与《古代汉语词典》中查到“为”在读“wèi”时,都有“为通‘谓’”的义项,在《辞海》251页中查到了“为”在读“wéi”时有“谓;以为”的义项,需要大家注意的是,这里“谓”与“以为”之间用了分号隔开,表明这应该是一个义项中两个意义接近然而又并不完全相同的解释。而同是在《辞海》中的1152页“谓”的释义中有“2说;以为”的义项,这正好与《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