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及“字”称谓有规范.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名”及“字”称谓有规范

“名”和“字”称谓有规范 电视连续剧《毛泽东》正在央视一套热播。该剧描绘了毛泽东波澜壮阔的一生,很有看头。但剧中对人物“名”和“字”的称呼却颇为混乱随意,看了不是个味儿;且这些称呼都是从剧中人物口中说出来的,使剧中人物文化内涵立减。错是编导的错,却让剧中人物无端担责。 今天的中国人“名”、“字”连说曰“名字”,二者似乎是一回事。但按照中国传统文化,“名”是名,“字”是字,二者不是一回事,一点也不能马唬。 古代中国人出世时,由父亲为其取名。屈原在《离骚》中开篇就自我介绍说:“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说的就是他的父亲(皇)给他命名取字的事情。不过后来取字更加规范了。孩子出身时由父起名,男子20岁时、女子许嫁时取字。 名和字既有区别,其用途也不一样。《礼记·檀弓》说:“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人幼时取名,到了弱冠之年(20岁)取字,又称“表字”,以利社会交往。古人使用名、字的规范是:称自己时称名以表示谦逊,称他人时称字以表示尊重。因此在社会交往中自称称名,他称称字,这是万万马唬不得的,否则别人会说你不知礼。这可是读书人的最大羞耻。 有了上述认知,我们可以回到电视连续剧《毛泽东》在“名”、“字”问题上的混乱这一话题上来了。 大家知道,毛泽东,字润之;蒋介石虽以“介石”闻名,但“介石”为其字,“中正”方为其名。毛、蒋都自幼熟读经史,都有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功底。他们绝不会在与人交往时径直自称其字:“润之怎样怎样”、“介石如何如何”,必为“泽东怎样怎样”、“中正如何如何”;同样,别人称呼他们时大约也不会不顾礼节直呼其名,而会恭恭敬敬地称字:“润之兄”、“介石兄”以示尊重。至于称其职衔,那是政治话语,与传统文化无涉。 然而在电视连续剧《毛泽东》里,我不止一次听到毛、蒋二人时而自称“泽东”、“中正”,时而自称“润之”、“介石”,他人称毛、蒋二人亦如此。不独毛、蒋二人,其他人物亦有此状况。比如台儿庄大战时,李宗仁指挥不动蒋的嫡系顾祝同,非常气恼。把状告到了蒋那里。蒋打电话训斥顾祝同。顾祝同字墨三,接电话后恭恭敬敬自报家门:“报告委员长,我是墨三。”按照名、字的指称规则,这又错了。他应该报告说:“报告委员长,我是顾祝同。” 其实也不独这一部戏有如此错误。其他不少文艺作品涉及到这一问题时也每每出错。 从根上说,也怪不得今天的人们会如此露怯。这是今天的人们与传统文化疏离的恶果。自从“五四”运动高呼“打倒孔家店”以后,传统文化渐成末流,似乎很不招人待见,“字”也就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今天的中国人谁还有“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字”已然消失,当然也就谈不上用“字”规则了。但文艺作品中,传统文化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于是各种各样的“怯”也就不能不顽固地“露”出来。 如此看来,当年彻底否定传统文化的确是矫枉过正了。至少“字”就不仅有文化价值,而且也有实用价值。现在同名同姓者众多,往往造成误会,甚至因同名同姓发生冤假错案也时有耳闻。试想我们如果除了“名”,还有“表字”,那么同名同姓同字发生的概率是不是会成倍下降?如果我们给予“字”合法地位,在户口簿、身份证上载明“字”,将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给我们的社会管理带来怎样的方便! 或者说中国有十几亿人,简简单单一个“表字”将造成巨大的社会成本。然而“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该花的社会成本还是应该花。再者说了,现在不是流行GDP崇拜吗?有成本就有GDP,没准恢复一个“表字”会为GDP贡献几个点子呢。这种GDP总比“塌桥拆桥建桥”的GDP强吧?

文档评论(0)

ktj8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