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法文化的文化性状与文化追寻
——情理法的发生、发展及其命运
1992年,3个青年人做就了一个大题目——《情理法与中国人》,依据他们当时的学力基础,对中国古代的情、理与法的关系作了可贵的探索。与此同时或稍后,包括法律史学界的资深学者和专家在内,也对这一问题作了讨论。他们或论述情理对法的制约功能,或探讨司法上执法原情持久不衰的原因,或揭示情理的内容及其实践表现,等等。这不啻是一个论题的开辟。它所代表的是对中国传统法律的文化性状问题的探讨,代表着对古代人于法理学层面上对法律“本原”的文化追寻的回味,因而具有研究的基础性或根本性品格。
法与情、理之间,确实有一种令中国人剪不断、理还乱的特殊东西在。流传于今的成语或熟语,诸如表示行为属性时所用的“合理合法”、“合法合理”、“合情合理合法”,标示着情理与法的可能的一致性;甚至标明情理与法律在实践中不一致的熟语,如“合理的不合法”、“合法的不合理”,也在昭示着情理与法的错位与背离情形的普遍性。情理与法有着特殊的联系,而中国人似乎也有一种理解法律必得牵扯上情理的特殊情愫。
事实上,从古代直至近代的中国人,在对本朝或前朝的法律、法典进行评价时,确实是用情、理作为标准的。
元人柳贯《故〈唐律疏议〉序》云:“然则律虽定于唐,而所以通极乎人情、法理之变者,其可画唐而遽止哉?”这是说,唐律已经“通极乎人情、法理之变”,但这一成就或状态并没有遽止,元朝人努力于人情、法理之通变的法律制度是这一长期过程的继续。
明人刘惟谦等《进明律表》:“陛下圣虑渊深,上稽天理,下揆人情,成此百代之准绳。”这是讲,经朱元璋钦定的明律,是依据天理和人情酌定的。
清乾隆皇帝御制《大清律例序》云:“朕……简命大臣取律文及递年奏定成例,详悉参定,重加编辑。揆诸天理,准诸人情,一本于至公而归于至当。”这是讲,乾隆命大臣制定的清律,也是依据天理和人情订定的。
洎乎近世,西学东渐以来,人们仍是如此看法。深谙中国法律的沈家本,在比较了中西法律、法学之后,云:无论旧学、新学,“大要总不外‘情理’二字”,“不能舍情理而别为法也。”则事情不仅关涉中国,而且可以通用于外国。这可以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熟悉的思维路径的一个总结。
这样,无论实际情况如何,我们都不得不注意这个现象:中国人喜欢说他们的法律有所依据,不是凭空而来的。而且,依据情理(无论这里的“理”是“法理”还是“天理”)制定的法律,甚至具有“至公、至当”的品质。
那么,实际情况如何?这一过程是从哪里开始的?结局又如何?
情理:发轫于断狱的司法要求
学者们注意到,宋明清以来,“情理”一词在司法上运用渐广。确实,最初对“情”
的强调,也是从司法领域开始的。所谓情理,在其初,不过是发轫于断狱的司法要求。
断狱必得先弄清案情、得到真情,并要据此案情、狱情判断,这在古人是明确的。但春秋时期的孔门弟子,却将这一问题纳入一种特殊的考虑之中。《论语·子张》云:
孟氏使阳膚为士师,问於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
则哀矜勿喜。’”
在孔门弟子中,这是最早问及“典狱之法”的例子。对于“为轻易漂(剽)掠犯于刑法”已久的民人,应当“哀矜之,勿自喜能得其情”。此“情”当然是具体的狱情、案情。
这样一个立场,反映着儒家对犯罪根本原因的认识,对后世有着较大的影响,并由此形成了“原情”论罪的一个支脉。元张养浩《牧民忠告》卷下云:
人之良,孰愿为盗也,由长民者失于教养,动馁之极,遂至于此,要非其得
已也。尝潜体其然,使父饥母寒,妻子愠见,征负旁午,疹疫交攻,万死一生,
朝不逮暮,于斯时也,见利而不回者能几何?人其或因而攘窃,不原其情,辄置
诸理,婴笞关木,彼固无辞。然百需丛身,孰明其不获已哉!古人谓‘上失其道,
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勿喜。’呜呼!人能以是论囚,虽欲惨酷,亦必有所
不忍矣。
就是说,对犯罪固然要惩罚,但心中常存一个体谅之念——中国式“恕道”的换位思考,就能哀矜折狱而不流于残酷。明邱濬《大学衍义补》卷一百O六也谓:
后世民之所以易于散者,以上无聚之之道故也。饥寒迫身,则散;徭役烦扰,
则散;赋敛重多,则散。散则无情,无情则无义,无情无义则键讼之风起,而争
夺之祸作矣。此治狱者得狱之情,必加之哀矜而不可喜也。哀者,悲民之不幸;
矜者,怜民之无知;勿喜者,勿喜己之有能也。
不矜又能成为基本的立场。
进一步地,对这样的“狱情”、“案情”之“情”的体谅,导致司法中“情有可原”之类词汇的出现。《新唐书·列女传》载:
山阳女赵者,父盗盐,当论死,女诣官诉曰:‘迫饥而盗,救死尔,情有可原;
能原之邪?否则请俱死。’有司义之,许减父死。
这是比喻按照事理或情节,有可以原谅的地方。“原情”(实际是在追溯犯罪的根本原因)之讲究情理的做法,就被延续了下来。至清朝扩而充之,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中国100个大姓的姓氏图腾.doc
- 中国10年后最富裕24个城市现在买房保值吧.doc
-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3日游攻略2010.doc
-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MicrosoftWord文档.doc
- 中国2015年量产石墨烯锂电池或颠覆电动车行业.doc
- 中国4大名著的文化价值.doc
- 中国56个民族美女.docx
- 中国9城市儿童食品添加剂摄入情况调查报告.doc
- 中国LED照明行业的品牌详解.doc
- 中国·博警特卫·保镖公司评为诚信企业.doc
- 小学科学:ESP8266智能插座电路原理与动手实践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金融开放浪潮下我国多层次监管体系构建与创新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区域教育质量监测中人工智能应用的数据质量分析与优化策略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金融科技监管中的数据治理与合规性要求》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3D打印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多材料制造与复合材料应用》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绿色金融发展中的政府职能与市场机制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植物工厂多层立体栽培光环境调控技术对植物生长发育节律的调控机制探讨》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销售团队年度业绩总结.docx
- 银行风险管理与金融危机防范.docx
- 银行网络攻击预警与快速响应机制.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