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学案文科.doc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必修学案文科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一、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一)诸子百家 1、儒家: (1)人物和主张: ①孔子,“仁”和“礼”; “为政以德” (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正名;有教无类;中庸) ②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先义后利) ③荀子,“礼法(王霸)并施”;“君舟民水” (性本恶; 制天命而行之) (2)核心: “仁”,即民本思想 (3)地位: 没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但在民间影响力较大 (原因:“仁”等思想不适应诸侯争霸需要) (4)积极意义: 有利于抑制统治者暴政 2.法家: 韩非子,主张变法革新,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意义: 适应了诸侯争霸的需要,为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3.道家: 老子: 哲学:世界本原是“道”;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相互对立,可以相互转化 政治:“无为而治,不扰民”;“小国寡民“ 庄子: “齐物”;“天与人不相胜,人应顺应自然” 意义: 对古代哲学、宗教、建筑、文艺影响巨大 4.墨家: 墨子,“兼爱(无差别、无等级的爱);非攻;节俭;尚力”,代表手工业者利益 (注:孔子、老子是春秋时期,其它都是战国时期) (二)百家争鸣 1.内涵: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儒家、墨家、道家等学术流派围绕如何治国等问题展开争论,互相批驳,互相吸收,思想异常活跃,进而催生出辉煌灿烂的文化和一批学术大师,形成传统文化体系。 2.产生的历史原因:社会大变革、大转型。表现为: ①私学兴起,“士”阶层崛起,提供了人才基础 ②分封宗法体系瓦解,诸侯争霸,提供了良好环境 ③生产力进步,封建经济发展,地主阶级壮大 3.影响: ①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催生出辉煌灿烂的文化和一批学术大师; ②奠定了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 二、秦朝:随着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建立,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儒家受到沉重打击 三、汉代中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内涵:在道家基础上“兼采众家”,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具体表现为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2.地位:汉初的主导思想(原因:汉初经济凋残破,统治者为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3.影响: ①早期使经济恢复,出现“文景之治”; ②到汉武帝时期,国力日益强盛,但内有诸侯势力膨胀,外有匈奴进逼等问题,黄老之学不再适应时代需要。 (二)董仲舒及其新儒学 1.董仲舒: 汉代儒学成为统治思想的关键人物。他借用阴阳家、法家等思想对儒家经典进行新的解释,创立新儒学。汉武帝举贤良对策,他上《天人三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代表作是《春秋繁露》 2.董仲舒的新儒学: (1)形成: 以先秦儒学为基础,融阴阳家、道家、法家思想而形成 (2)内容: ①核心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含“君权神授”和“仁政”思想。 (一方面,董仲舒认为天子受命于天,人民和诸侯应服从天子,即“君权神授”。另一方面,君主也应该实行“仁政”。若君主无道,天将将灾难于他。这带有限制君权的目的) ②宣扬“大一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 (三)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内涵和表现:思想,推崇儒学;政治,儒学成为任官标准;教育,儒家垄断教育(太学) 2.形成原因: 董仲舒创立的新儒学宣扬“君权神授”、“大一统”等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3.目的:通过思想一统来实现政治一统 4.积极影响: ①政治:思想实现了统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②文化:儒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被后世沿袭。 ③对中华文化发展、中华民族发展影响巨大。 5、消极影响: 实质是思想专制,儒学逐渐成为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也不利于其它流派的发展。 拓展: 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思想文化发展有何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有何影响? 变化: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或思想自由到思想统一) 原因:诸侯争霸结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建立。 积极影响、消极影响:略。 四、宋明:理学 (一)唐宋儒学家吸收佛教、道教思想,以“理”或“天理”为核心,从世界本原、社会伦理、个人修养等角度阐述了儒学思想,将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派。 (二)形成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儒学正统地位面临挑战(需创新以复兴儒学) 2、唐宋以来,社会上出现“三教合一”潮流(这为儒学吸收佛、道思想提供了基础) (三)程朱理学 (1)人物: 北宋

文档评论(0)

jiaoyuguanlij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