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远古的烧陶窑址
寻根 2 1 □
远
古
的
烧
陶
窑
址 9 9 7 年 5 月, 山西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垣曲县古城镇宁家坡遗址
1
发现了新石器时代距今约 4 7 0 0 余年的古代烧陶窑址, 第一次向世人明晰
地展示了古代陶窑的全貌。这一发现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 被视为中
国陶瓷工艺研究中绝无仅有的重要资料。
烧陶窑场的发现
为配合黄河小浪底水库的建设而发掘的宁家坡遗址, 属水库淹没区, 位于亳清
河西岸的台地上, 南距黄河干流仅 3 . 5 公里, 海拔高度2 5 0 米。1 9 9 6 年 4 月以来, 山
西省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发掘, 发现了分别属于新石器时代、商
代和西周、东周的文化遗存, 其中尤以新石器时代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存最为丰富。
1 9 9 7 年 4 月对宁家坡遗址进行第三次发掘, 地点选在遗址西南部的第五区。当
揭去耕土后, 发现在一条东西向壕沟的北侧有两个并列的圆形红烧土圈, 由于曾经
烈焰烘烤, 内壁形成坚硬的青灰色烧结面。根据由晚及早的考古发掘操作规程, 我
们首先清理了东西长 1 4 米、南北口宽约 7 米~9 米的壕沟内填土, 随着填土的逐层
下挖, 陶窑的窑门、火膛口以及窑场中的小路, 出入窑室的台阶、窑前活动场和制
坯取土坑先后被清理出来。接着清理窑室、火道、火膛内填土。5 月 5 日, 陶窑全部
清理完毕, 一处史前时期制坯、烧陶的完整场面终于逼真地再现在世人面前。
窑场概观 制陶场的主体是两座并列分布的陶窑, 它们建在壕沟北侧的断崖边, 都是就生
土挖成。两窑的形状、结构除火膛部分略有区别外, 其余完全相同, 分为火膛、火
道、窑室三大部分。从外部仅能看到陶窑下部的火口、中部的窑门和顶部的出烟口。
□
薛
新
民
宋
建
忠 火膛位于窑址的前下方, 是陶窑的热源, 根据不同的火力需要结构有所区别, 西
部的 Y 5 0 1 火膛底平面近椭圆形, 最大长径 8 4 厘米、短径 5 5 厘米、深 9 0 厘米。在
烧窑过程中, 火膛上部的长方形火口大部分用草拌泥封盖, 仅在接近火道的一侧留
有 2 5 厘米宽的窄长小口, 以便不断加入燃料。由于火膛容量大, 燃烧充分, 火力十
分强盛, 周壁及顶部不仅被烧烤成青灰色, 而且还形成冰凌状的烧结层, 特别坚硬;
火膛的底部一则因为火力向上, 二则一直残留有烧过的草木灰, 因而仅烤成红褐色
的一层硬土。待烧制完成后一次性掏出其中的灰烬。东部的Y 5 0 2 火膛为长8 6 厘
□ 2 2 R O O T E X P L O R A T I O N
1 4 C 测定数据, 因此只能依据现有资料
整理, 也没有
对烧陶窑场的使用年代作初步的推断。
从遗迹的叠压关系看, 烧陶窑场使用期应当晚
于壕沟形成的年代。遗址中发现有壕沟打破庙底沟
二期文化较早阶段遗存的地层关系, 因此制陶场上
限不早于该文化的开始阶段。关于制陶场废弃的下
限, Y 5 0 2 中烧流的情况和与火道隔梁粘接在一起的
泥质陶盆, 应是最直接的证据。陶盆与壕沟填土中
发现的陶器均属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典型器物, 据此
可以认定制陶场的使用年代与遗址主要遗存相当,
未突破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年代范畴。依据对庙底沟
二期文化年代的研究成果, 我们将制陶场的使用年
代大致定在距今 4 7 0 0 年前后。
陶窑结构演变的考察
我国最早的陶器早在距今约 1 万年前便已烧
成。当时的烧制工艺迄今尚无资料可以说明, 但陶
窑至晚在距今七八千年前已经出现。陶窑的结构是
衡量制陶工艺水平的重要标志, 它的变化折射出制
陶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历程。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
残陶窑址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及周边地区, 总数已
进入窑场的小路和 5 0 1 窑窑室的台阶
达百余座。根据这些保存不完整的陶窑, 学者们将
米、宽 3 2 厘米的长方形, 深仅 3 2 厘米, 使用过程 其结构分为横穴窑和竖穴窑两种, 均属升焰窑。
中将上部火口全部用草拌泥封盖, 仅留前侧的小口 横穴窑是将火膛设在窑室的前部, 二者基本在
用来添柴并掏出灰烬。因为火膛容量小, 膛内火力 一平面上由火道相连。最早的实例可推至距今七八
不及 Y 5 0 1 , 所以在周壁也未出现烧流迹象, 仅有一 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此后逐渐将窑室升高, 这类
层青灰色硬面。 陶窑在仰韶时代距今约 7 0 0 0 年~5 0 0 0 年较为普
火道连接前下方的火膛和后上方的窑室, 是火 遍,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竖穴窑是窑室位于火膛之
焰进入窑室的通道。两窑均由中间的两条主火道倾 上, 由火道将窑室与火膛上下相连。这类陶窑约在
斜上升, 直至窑室后侧。主火道两侧设有多条支火
道, 伸入陶窑外端并向周壁凸出, 火道间的夹角呈
6 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