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杜甫诗三首精要

6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学习目标导航] 学习提示 1、知识目标: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鉴赏本诗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目标:体味诗人抒写因战乱而长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长安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运危迫的担忧的情感。 精读课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联想和想象是品赏意境的好办法。 [背景知识互动] 一、这组诗共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是杜甫晚年律诗的代表作。秋兴,就是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情之意。 二、作家作品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又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后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他的诗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解题 这首诗抒发面对秋江的萧森景色而引起的羁旅之感。 识记要点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称为“诗史”,其人称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传世。 [教材优化全析] 整合感悟 一、内容详解 玉露 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 萧 森。 白露使枫树林凋落了,巫山巫峡气象萧瑟阴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 两开 长江里波浪滔天,边塞上风云阴沉。菊花已开过两次, 他日 泪, 孤舟一系 他日流过的泪禁不住又流了下来,孤舟一系在夔州, 故园 心。 寒衣 处处 催刀 便系住了自己急于归乡的心。处处都在催人裁剪寒 尺,白帝城高 急 暮 砧。 玉露:白 衣,白帝城高处黄昏时捣衣声更加急促。 露。凋伤: 使草木凋落衰败。萧森:萧瑟阴森。兼天:连天。塞上:这里指夔州的山。两开:第二次开放,这时指第二次看到。杜甫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五月离开成都,打算出川东水路回故乡,至此已经过两个秋天,两次见菊花开。他日:往日。系:指系舟上岸。寒衣:指冬天穿的衣服。催刀尺:指赶裁新衣。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孙述所筑,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诗人由夔州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长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长安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运危迫的担忧。 诗的首联,开门见山,直写秋景。“玉露”“枫树林”“气萧森”点明秋兴之依托,因秋景而起兴,感怀。颔联点明作者身在巫峡,心想京城,由近及远排比类推,气势十分雄壮,同时极力描绘了秋季阴暗萧森之景,衬托出作者低沉的心境。颈联点出滞留夔州已有两年而不能返回故园的伤感。尾联更进一步用感伤的景物来表达自己的忧伤。 二、技巧鉴赏 全诗情景交融,以描绘秋景作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秋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脉络,不仅是悲自然萧瑟之秋,更是悲人生老大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思,意境深闳,蕴涵丰厚。 章法谨严,语言练达,格律精工,尤其是颈联两句的遣词造句,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眼前的江间波浪和心目中的塞上风云连成一片,既写秋景的阴晦萧索,也渲染出暗淡凋残的时代气氛。诗人在此已近两年,所以说故园之思被孤舟系在江边,只有徒然对菊花再次洒下悲苦的眼泪。 如何鉴赏古诗的思想内容?(二) 知人论世,领悟情感 古代不少诗人以天下为己任,写出了许多忧国忧民之作。理解这类诗歌要联系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进而领悟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咏怀古迹(其三) [学习目标导航] 学习提示 1、知识目标:了解杜甫写这首诗的背景及其表达的内容。 2、能力目标:鉴赏本诗的艺术手法。 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也寄托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情的。 这首诗于绵丽之中隐含着诗人的悲愤,不可以艳诗视之,应读得既有韵致,又不流于轻浮。 [背景知识互动] 知识积累 写作背景 本诗选自《杜诗详注》。这组诗共五首,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这里选的是第三首,是咏叹昭君出塞之作。 解题 这首诗因昭君村的古迹而怀王昭君,寄托着诗人身世之感。 <教材优化全析> 整体感悟 一、内容详解 群山万壑         赴荆门,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 生长明妃  尚有  村。 群山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