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民族团结的强
民族团结的加强
本课大纲
一、我国的民族政策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措施
我国有哪些少数民族?
壮族、回族、满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土家族、藏族、蒙古族、侗族、布依族、瑶族、白族、朝鲜族等55个少数民族
藏族服饰
苗族
黎族竹节舞
傣族泼水节
高山族拉手舞
傣族孔雀舞
我国民族分布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少数民族的状况
1、经济落后
2、汉族长期以来以汉人为尊的观念,少数民族受到歧视
我国的民族政策
Q: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
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
共同繁荣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
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遵循宪法的规定(前提)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范围)
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地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和自治机关(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行使自治权利
由少数民族当家作主(领导干部由本民族公民担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物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就提出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进行了尝试。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公布实施
1954年,将《纲要》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
1984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用法律形式确立下来。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1、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的需要。
2、我国在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一样,都对统一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情况
5个省级自治区
30个自治州
100多个自治县
1300多个民族乡
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55个少数民族都选出全国人大代表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状况,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党和政府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来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
为什么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
1、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主体,所以也是经济发展的受益者;共同富裕)
2、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优势互补,扩大内需)
3、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有利于加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
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措施
一、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压迫和剥削制度。各民族人民先后跨入社会主义社会
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措施
二、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
1、实行了因地制宜、放宽政策、搞活经济的方针(政策支持)
2、从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支持(物质支持)
3、国家派出大批干部、技术人员援助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技术支持)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改革和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大部分地区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1、内蒙古
2、宁夏: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
3、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生产的“西宁毛”驰名国外
4、西藏:工业总产值在三十年内增长了21.29倍
呼和浩特成为我国重要的毛纺工业基地
包头成为钢铁工业基地
西部大开发
目的: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扩大内需
时间:1999年,中央宣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任务
1、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3、产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旅游)
4、加强科教事业建设和人才开发
西部大开发实施的意义
1、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缩小了东西部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扩大了内需。
2、促进了各民族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