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积累作文素,深挖宋词背后的秘密
[原创]积累作文素材,深挖宋词背后的秘密
作者:微芸
?
?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
部分内容摘自《宋词背后的秘密》
?
?
作文,对于学生党来说,这两字仿佛重逾千斤,而积累素材更是一件刻不容缓又必须持之以恒的事。有新意的素材,往往是一篇作文取胜的关键。
?
作家斋藤孝在他的作品《深阅读》中,多次强调了阅读深度的重要性,他把深度阅读比喻为寻找精神底层流淌着的清流。那么,作为课业负担繁重的学生党,如何有效的进行深度阅读呢?
斋藤孝提出两个办法:暂且放下原书或译本,先从针对其价值或当代意义的解读书籍开始阅读;选择质量精良的白话译本。
?
宋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闪闪发光的明珠,那么我们如何运用深阅读的方法挖掘宋词背后的“秘密”,转化为可利用的作文素材呢?
?
宋词类作文素材法宝一:苏轼
?
关键词:坎坷、挫折、豪放、旷达
?
素材精选:
欧阳修为何在科考时把苏轼从第一变第二?
?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兼工作诗、作词,是知名词人,和他的老师晏殊一样,都曾做到很高的官,也都非常会写词。欧阳修是一个很提携后进的人,在认识苏轼之后,非常欣赏他,也不怕苏轼将来会给他造成威胁,因而传成佳话。只不过,这段佳话中还有个有趣的波折。
北宋嘉祐二年,苏轼二十二岁,参加进士考试,欧阳修刚好是当时的主考官。苏轼写了一篇应试文章叫《刑赏忠厚论》,欧阳修大为赞赏,想要拔为第一。但那场考试中,欧阳修的门生曾巩也有参加,只是进士考试时,用的是糊名制度,考生的姓名等个人资料都是保密的,主考官看不到(就像现代考大考时,阅卷老师也不会知道考生姓名一样)。欧阳修怀疑这篇可能是曾巩写的,怕人家说闲话,认为他偏心自己的学生,另外,他看到这卷子上引用了一段典故,自己是个饱读诗书的人,却不记得看过这典故,怕是考生写错了,于是就把这篇文章从第一变成第二,另一篇也写得不错的,则置为第一。
没想到,发榜以后,得第一名的居然是曾巩,而那篇本来该得第一的文章,原来是苏轼所写。欧阳修一方面替自己的门生高兴,一方面却又觉得苏轼有些可惜。照当时的习惯,发榜后,考生要寄信给主考官表明感谢,并拜见主考官,苏轼也不例外,他写了一封感谢信给欧阳修,欧阳修看完之后,便对别人说:“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意思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我这老人该早点退位,留位置给这个年轻人出人头地。当苏轼与欧阳修见面时,欧阳修问他卷子里那段典故的出处为何,结果苏轼说,那个典故是他根据史书记载推敲当时情况,认为这是“想当然耳”。欧阳修听了,非常佩服,认为他不是读死书之人,也善于运用资料,还对自己的儿子说:“三十年后,不会再有人提起我的名字,但大家都会知道苏轼。”可见欧阳修对苏轼的欣赏,确实不在话下。
欧阳修在仕途中提携了苏轼这颗超级新星,同样地,他的词风也影响了苏轼。清末冯煦的《蒿庵论词》说欧阳修的词是“疏隽开子瞻(苏轼)”。意思是说,欧阳修虽然曾位高一时,但也有被贬谪的时候,当他被贬时,虽然觉得愁苦、不如意,但他仍想办法去排解、转念,让自己保持豁达的心情,有时他会借由游山玩水来排遣,再写到词作里面,也就是冯煦所讲的“疏隽”。这点影响了苏轼,苏词中也有许多借着接触自然来排解失意的特点。
?
性格豁达的苏轼,也会有想逃避人世的时候吗?
?
综观苏轼的一生,实在是起起伏伏,而他人生第一次重大的转折,也是第一次最大的挫折,就是乌台诗案所导致的贬谪。但是他生性豁达,也总是在寻找排解不顺的方法,所以多次的人生挫折,他不仅挺过来了,还不断地从这些逆境之中,转换心情与人生观。
在乌台诗案之后,他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且“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这只是空有头衔的官职,却没有什么实际的权力,甚至还是被看管的犯官。对于有理想抱负又有自尊的人而言,这无疑是一种折磨。但是生活还是要过,所以尽管当时经济不佳,又处于罪人这种不安的状态下,苏轼还是尽力地去适应。
在黄州待了三年左右,元丰六年时的一天,苏轼和朋友喝酒,并把这件事情记录了下来,写成一首词《临江仙·夜归临皋》:
?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
临皋是指黄州的临皋亭,也是他当时的住所,旁有长江,所以此词是写他和朋友在东坡喝酒,醒了又醉,醉了又醒,以及回家后又遇到的事情。词一开始就说他夜晚喝酒,回到家时都已经三更天,非常晚了,所以家中的僮仆也已睡下,且鼾声如雷鸣,任凭苏轼怎么敲门,都无人应,因此他只好与朋友一起,拄着手杖,听着江声。
然而,夜深人静,听着江水不断流逝的声音,难免会使人想起许多事情来,所以苏轼开始感慨了。他说“长恨此身非我有”,这出自于《庄子·知北游》,在这里形容的是人被外界所拘束,身不由己的感受。而“营营”,也是出自《庄子·庚桑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