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与穿戴类动词相关几种结构比较
与穿戴类动词相关的几种结构比较 摘 要:穿戴等人体动作动词在用于人物外貌刻画时可以采用四种不同的结构类型:“NP1+V+NP2”“V+NP2”“NP1+V着+NP2”“V着+NP2”。这四种结构虽然表义基本一致,但语用功能上却有一定差异,其中“NP1+V+NP2”的描写性最强,适用于首次正式出场的重要人物的外貌刻画,语体庄重典雅;“V+NP2”和“NP1+V着+NP2”描写功能次之,与“NP1+V+NP2”相比,口语性较强;“V着+NP2”的独立性相对较强,使用较为灵活,和其他结构类型结合使用的情况较多,刻画的人物通常前文已有出现
关键词:穿 戴 结构 语用 比较
一、引言
“穿”“戴”都是与人体有关的动作动词,类似的动词还有“系”“悬”“披”“束”“带”等,它们经常出现在下面四种格式中,用于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刻画
NP1+V+NP2 V+NP2 NP1+V着+NP2 V着+NP2
“NP1”是表示身体部位的处所词,“NP2”一般是表示服装、饰物或随身携带之物的名词。在“NP1+V+NP2”和“NP1+V着+NP2”中,出现表示身体部位的处所词“NP1”,从外在结构形式看,符合存在句的界定。在另外两种格式中,表示身体部位的处所词“NP1”不出现。从表义上看,这四种结构似乎并没有什么区别,某些时候也可以自由互换,但我们知道语言中不可能存在两种功能完全一样的结构类型,所以它们各自必然具有不同的语用功能。本文的目的就是探讨这几种格式在表达上的异同。为了便于比较,我们以明代文献中的“穿”“戴”为研究对象,考察它们在这几种格式中的出现情况。之所以选择“穿”“戴”这两个动词是因为它们的使用频率较高,这样统计出来的数据才有意义。而选择明代文献,是因为这一时期“着”的发展已经成熟,应用也比较普遍。在此之前,文献中没有或很少出现“NP1+V着+NP2”与“V着+NP2”。而明代之后,用于描写的“NP1+V+NP2”和“V+NP2”逐渐减少,这两种格式主要用于叙述行为动作,和带“着”的格式出现了分工。下面分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二、与同类结构共现情况考察
首先考察这几种结构和其他相同结构共现构成排比句式的情况。一般来说,相同结构以排比或对仗的形式出现能体现出其较强的描绘功能。如:
(1)孔明见孟获身穿犀皮甲,头顶朱红盔,左手挽牌,右手执刀,骑赤毛牛,口中辱骂。(《三国演义》第八十九回)
(2)官便有一个,却不是起先的西番打扮,头上戴一顶嵌金三山帽,身上穿一领簇锦蟒龙袍,腰里系一条玲珑白玉带,脚下穿一双文武皂朝靴。(《三宝太监西洋记》第四十六回)
(3)穿条夏布蓝裙,着件平机青褂。首帕笼罩一窝丝,袜桶遮藏半篮脚。(《醒世姻缘传》第十回)
(4)穿一领黄不黄、红不红的葛布深衣,戴一顶青不青、皂不皂的篾丝凉帽。手中拄一根弯不弯、直不直、暴节竹杖,足下踏一双新不新、旧不旧、???靴鞋。面似红铜,须如白练。两道寿眉遮碧眼,一张吮口露金牙。(《西游记》第二十九回)
(5)刚收得船住,只见一个番官头上缠着一幅布,身上穿着一件细布长衫,脚下着的是双靴,走上船来,自称为总兵官,要见元帅。(《三宝太监西洋记》第八十四回)
(6)只见果然一个当铺,走到跟前,正见相栋宇戴着黑绉纱方巾,穿着天蓝绉纱袄子,毡鞋绫袜,坐在里边。(《醒世姻缘传》第七十七回)
例(1)、(2)是“NP1+V+NP2”结构,例(3)、(4)是“V+NP2”结构,例(5)、(6)分别是“NP1+V着+NP2”和“V着+NP2”结构。下表反映出这些结构在明代文献中和同类结构共现的频率
(一)“NP1+V+NP2”与同类结构共现情况考察
“NP1+穿+NP2”在这种语境中共计出现153次,占全部“NP1+穿+NP2”结构的81%。“NP1+戴+NP2”出现104次,占全部“NP1+戴+NP2”结构的88.1%。可见此结构用于排比对仗的数量较多、所占比例较大。并且同类结构,通常是2~5个,以并列、排比的方式出现时,其对称性表现得相当严谨。并列出现的几个“NP1+穿/戴+NP2”无论在字数上还是结构上,都保持一致。一般情况下“NP1+穿/戴+NP2”结构的字数较少,比较简洁
几个并列出现的“NP1”通常是“头(头上)、身(身上)、腰(腰上)”等,动词常是“戴、穿、系”之类的动词。由于前两种成分都比较简单,“NP2”音节的多少实际上就决定了整个结构的音节数目的多少。如果“NP1”是不带方位词的单音节名词,那么“NP2”大多结构简单,通常是2~5个音节,绝大多数不带数量词,“NP2”的修饰语一般具有较强的描写性,多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如例(1)。如果“NP1”是双音节的“身上”“头上”,口语性较强,则“NP2”一般要带数量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