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宋思想家周敦颐与文学家苏轼之关系考
北宋思想家周敦颐与文学家苏轼之关系考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他和苏轼这两人,一个是北宋中叶的思想巨人,一个是文坛领袖。他俩生活在同一时代,只是苏轼比周敦颐晚来了20年
一、苏轼至少应算周敦颐的“私淑”弟子
周敦颐和苏轼这两个巨人是否蒙过面、有无直接交往的问题,一直是个谜。我曾翻阅过大量史料,却未找到答案
我始终坚持比对和查找,后来在某个时间节点上发现一点转机,这便是宋仁宗嘉?v六年(1061年)。这一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大考),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一、二等一般不授人),为“百年第一”。上一年底,周敦颐由梓州路合州(今重庆合川)判官任满回京述职,恰好此时他因候职仍滞留在京城。《周敦颐年谱》载:这年三月,周敦颐在京城上门向刚中进士的遂宁弟子傅耆表示过祝贺,我想这时的他也绝不会放过向制科考试新中“状元”的苏轼表示祝贺的,因为从史料中可看出周敦颐是一个惜才爱才之人,尤其是对年轻人。另据史料载:周敦颐在蜀中的四年多时间里,“盖当时的乡贡之士,闻先生学问,多来求见耳。”[1]苏轼也应对周敦颐早有耳闻,能有机会与这样的前辈切磋交流,也不失为一件幸事。也许他俩就在这种偶然中见过面吧!
明末清初写《宋元学案》的学者黄宗羲却有别样的考证,认为苏轼应是周子的“私淑”。黄宗羲这么说,是有他道理的。南宋朱熹的高足、为周敦颐写《年谱》的合州人度正这样写道:“其后苏文忠公追赋濂溪诗,有曰先生岂我辈,造物乃其徒。言之至此,是必尝见《太极图》者,故推之于造物以形容之也。”[2]此语是说:苏轼能用这样的语言来评价周先生,一定是见过周先生的《太极图说》,才能对先生的宇宙观用“造物”这样的词来形容,也才会让他发出“先生非我等之辈”这样的感叹来!由此看来,苏轼是一个读过周敦颐著述的人,而在他以后的学术思想中也有不少周敦颐思想的影子。苏轼在他晚年所作的《东坡易传》,是他宇宙观、人生观思辨分析的心血结晶。他谈到宇宙生成的逻辑结构时说,“有”生于“无”,“有”是阴阳运动的结果,而这个结果的特性又是“无常形”“随物赋形”,这种特性是“道”的自然显现,是具有明确的、正面价值向度的善的内涵。他关于万物刚柔动静形理之辩证哲学思想,他的哲学运动观,应该是对周敦颐《太极图说》思想的解读和延展,《朱子语类》对其有过客观评价
另外,苏轼以追求“精神上的宁静”为轴心,融合儒释道各家思想,最终形成了荣辱得失无系于心的实用主义的忧患人生哲学,认为其骨子里坚持的终究是儒,是欲济世的儒家信念:“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苏轼一直以来有一种“不欲昏宦”,而想“逃遁山林”的想法,因而入世出世成为他终其一生的思想矛盾。而这也与周敦颐“俯仰不怍,用舍惟道,行将遁去山林,以全吾志”的想法相同。看来弟子有效法之意
说起苏轼对周敦颐的崇敬,可从苏轼所作《茂叔先生濂溪诗》中看出。其诗这样写道:“世俗眩名实,至人疑有无。怒移水中蟹,爱及屋上乌。坐令此溪水,名与先生俱。先生本全德,廉退乃一隅。因抛彭泽米,偶似西山夫。遂即世所知,以为溪之呼。先生岂我辈,造物乃其徒。应同柳州柳,聊使愚溪愚。”[3]意思是说:世俗间人们都执迷于名利实惠,以至于是非不清好坏不分。对于世间这种好恶,人们也总是爱屋及乌。然而濂溪先生却不愿与世俗同流,归隐后的先生回到了这濂溪上,这“濂溪”之名如同他的廉名一样名副其实。先生本来就是一位品学兼修的全德之人,廉洁之名也仅是他修养全德的一个方面。因为他像陶渊明一样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抛弃了“彭泽米”(代指俸禄)辞官而去,做了一介庶民,好似西山夫一样的朴实。他后来才逐渐为世人所知,但多认为其就是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而已。然而先生岂是我等之辈,他是一位胸怀宇宙,能把改变世界和人生做为己任的人。他人品高洁、抱负远大就如同柳宗元一样,他以拙人自勉的精神也同柳宗元相像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八月,苏轼被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他由鄱阳湖南下经赣水过虔州(今江西赣州)时,拜会了郡守霍大夫和监郡许朝奉。逗留期间,他们几个游山玩水、吟诗作画自不在话下。苏轼在一首《虔守霍大夫、监郡许朝奉见和此诗复次前韵》诗中这样写道:“大邦安静治,小院得闲游。赣水雨已涨,廉泉春水流。”[4]这应该是离周敦颐治平二年(1065年)治虔29年后的事了,诗中暗含了对周敦颐这位前人功绩的赞誉。“大邦安静治”应该是指后来的郡守们皆沿袭了周敦颐“无欲则静”“诚能主静”的治理方法,方使得这个辖十县地方的大郡风和日丽、业兴邦安。赣水虽然因雨水而涨了(暗指人事更迭),但前人的廉名却如春水般流长。从上述几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是同时代的晚生中最了解周敦颐人品及才学的人了
二、苏轼同周敦颐之子周焘亲如兄弟
度正在《濂溪先生周元公年表》有这样的记载:“次子焘,一字次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