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几种——郑希耕的诗与存在主义.doc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现实几种——郑希耕的诗与存在主义概要

现实几种 ——郑希耕的诗与存在主义 诗人简介:郑希耕,男 ,1966年生 ,现居北京,业余写作。已出版随笔集《幸福意志》,诗集《繁芜歌》。 内容提要:本文对郑希耕的诗歌作品进行解读,从诗歌主题延续、精神追寻、意象体系、形式特征及审美流向五个方面的分析中,探讨诗人作品中的存在主义思想及诗学观。 关键词:郑希耕 繁芜歌 诗歌 存在主义 作者:小天才 存在主义是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主要哲学流派之一,精神实质表现为世界荒谬、存在先于本质、人是自由的三个方面。 郑希耕在他的诗中融入了关于存在主义的深刻思索,通过精湛的文学语言,开展了独特的诗歌创作。 一、主题延续——生存、死亡及爱欲。 诗集《繁芜歌》中收录了诗人从1994年至2015年期间创作的二百余首诗,作品跨越诗人的青年和中年期。由于诗人经验的日渐丰富,思想的持续发展,前后期作品在诗歌艺术技巧、风格以及内容精神上的深广度有所不同,但生存、死亡和爱欲三大主题贯穿始终,从早期延续至中后期。因本节论述的是主题延续过程,且诗人的创作仍在开展,故暂将诗人目前的作品划分为三个时期进行解读(此后文中出现的诗人创作时期,以此划分为主),生存与死亡主题合并讨论,爱欲主题单独论述。 早期 1994年---2000年 存在主义悲剧论初步显现 中期 2000年---2013年 荒诞世界中如何“存在” 后期 2013年---至今 存在与虚无的深度结合 在诗人早期创作阶段,生存与死亡已作为主题展现。诗作中呈现的生与死,并非以孤立姿态存在,而是彼此相连,密不可分。岁月在文字中被压缩入瞬间,出生与死亡仅有几行之隔,触摸生即是触摸死。死亡充满神秘的吸引力,黑色虚空毗邻温暖襁褓,诗人并未只见其一。尽管与生存的时间相比,死亡的完成只需短暂的瞬间“一生中只用一个下雨的时辰/埋葬灵魂就已足够”(《阳光照上大地》1998),但死亡的确是人生终结,认识到死亡,对于个人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勇于在超验中描绘死亡,才能做到“在黑暗里,生命尊重自己的完整”(《阳光照上大地》1998),这也是无神论存在主义悲剧论在诗人早期诗歌中的自发性初步体现。 进入中期阶段,诗人的创作日渐成熟。在此期间,诗人经历了父辈去世和后代降生,且伴随个人生活事件的丰富,思想深广度的扩展,诗人的创作呈现出质的飞跃。尽管诗人对生存死亡的思索愈渐深广,但对死亡的描写在作品中并未变得沉重压抑,同时也脱离了早期的神秘主义倾向“没有任何一天像今天这样/我如此急切地渴望死亡,欢喜死亡”(《锻造生命》1999),而是呈现出戏谑和荒诞的色彩(《谣曲2》2012,),且通过增加两性意象突显生死交接的荒诞感(《男人与女人》《无题》2009)。在这些诗作中,生存与死亡的主题得到延续,不过诗人并未以大量的笔墨描绘死亡及对死亡的想象,而是将更多的目光转向生存的艰难,旨在通过描绘人类作为被造在迷茫中进入荒诞世界(《活着》《眼光》2009,《恐惧》2011,《春天一组》2012),虽然死亡是终点,但人首先要面对荒谬,首先要存在,才可能谈论其他,包括死亡,这也是存在主义“存在先于本质”通过诗人作品主题的自发体现。在中期的创作中,诗人以深刻笔墨写下“存在”之艰辛,如何在存在中走向自我,如何超越,在面对令人疯狂的荒诞世界,在越来越清晰的生死真相中,“存在”成为比死亡更困难的事,如何向死而生,是诗人在这一时期创作中,关于生死思索的主要课题。当然,从这个时期开始的创作,诗歌精神蓬勃发展,主题得到极大扩展和丰 富,这一点将在本文的第二章节详细讨论。 2012年是诗人创作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一年的诗作,出现了诗人存在主义思想从自发性走向自觉性的特征,而经历转折之后进入2013年,诗人的创作正式步入一个新阶段,生存与死亡两大主题也在延续中表现出与前两个时期不同的特征。死亡在诗人的笔下不仅是精神和肉体的终结,更是一种虚空、虚无状态的体现。在时间维度上,包含着瞬间与永恒、创造与殒灭、有与无、投入与抽离交替的个人高峰体验。“今天上午没有班/今天上午/我要死一会儿”(《现实几种》组诗2013)“在我的死亡季/我们隔着层峦叠嶂/却有着相同的精神世界”(《巧》组诗2013--2015)。同时,“衰老”与“时间”作为死亡的平行主题,进入诗歌。(《苏醒》2014)“我把死亡叫做疲倦/我把老了叫做沐浴了太多风霜”(繁芜歌,2015)。死亡主题比之前更加厚重,但并非令人窒息的沉压,而是经由诗人数十年体验思索而抵达的崭新深度。在经历了中期的勇敢“存在”,在着实与荒诞世界抗争之后,诗人以“此在”(Dasein,海德格尔)身份探讨的死亡,凝聚了许久以来诗人对存在意义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