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 35 卷第 2 期 生 态 学 报 Vol.35,No.2
2015年1月 ACTA ECOLOGICA SINICA Jan.,2015
DOI:10.5846/ stxb201304030600
许仲林,彭焕华,彭守璋.物种分布模型的发展及评价方法.生态学报,2015,35(2):557鄄567.
Xu Z L,Peng H H,Peng S Z.The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Acta Ecologica Sinica,2015,35(2):557鄄567.
物种分布模型的发展及评价方法
1,2,* 3 4
许仲林 ,彭焕华 ,彭守璋
1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乌鲁木齐摇 830046
2 新疆大学智慧城市与环境建模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摇 830046
3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武汉摇 430074
4 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兰州摇 730000
摘要:物种分布模型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以保护区规划、气候变化对物种分布的影响等为目的的研究。 回顾了已经得到广泛应
用的多种物种分布模型,总结了评价模型性能的方法。 基于物种分布模型的发展和应用以及性能评价中尚存在的问题,本文认
为:在物种分布模型中集成样本选择模块能够避免模型预测过程中的过度拟合及欠拟合,增加变量选择模块可评估和降低变量
之间自相关性的影响,增加生物因子以及将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性机制(及扩散行为特征)和潜在分布模型进行结合,是提高模
型预测性能的可行方案;在模型性能的评价方面,采用赤池信息量可对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客观评价。 相关建议可为物种分布
建模提供参考。
关键词:物种分布模型;性能评价;阈值相关;阈值无关
The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
1,2,* 3 4
XU Zhonglin ,PENG Huanhua ,PENG Shouzhang
1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cience,Xinjiang University,Urumqi 830046,China
2Key Laboratory of City Intellectualizing and EnvironmentModelling,Xinjiang University,Urumqi 830046,China
3 Wuhan Botannical Garden,ChineseAcademy of Sciences,Wuhan430074,China
4 StateKey Laboratory of GrasslandAgro鄄ecosystems,School of Life Science,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730000,China
Abstract: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 (SDMs) have been used in various applications,such as conservation planning,
determining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species distribution,and others. SDMs allow construction of the correl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occurrence of a target species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cluding bioclimatic and anthropogenic
conditions). The correlation relationship can then be applied to the entire environmental space to 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