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68 · 中 国 地 球 物 理 2012
(9 )特大地震发震构造研究
断裂运动习性对地震滑坡的控制差异作用研究
Study on control differences of fault movement habits on seismic landslides
许 冲 徐锡伟
Xu Chong Xu Xiwei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活动构造与火山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29
活动构造与地震滑坡关系密切,然而,两者关系的定量深入研究成果较少。汶川地震产生的长 240 km
的映秀—北川地表破裂带同时包含了逆冲与走滑两个分量,给我们提供了一次深入研究活动构造与地震滑
坡关系极好的机会。因此,本文拟以 2008 年汶川地震滑坡为研究实例,开展不同运动习性与几何特征的
断裂对地震滑坡的控制差异作用研究。汶川地震触发了近 20 万处滑坡[1],这些滑坡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受
发震构造强烈的控制作用,但是不同运动习性断裂分段对滑坡分布影响存在较大的差异。为研究断裂不同
运动习性与几何特征、断层上下盘对地震滑坡的控制作用强度差异,我们依据映秀—北川地表破裂的运动
习性将 240 km 长的映秀—北川地表破裂[2~4]分为 4 段,从南西到北东依次为:(A )映秀段,小鱼洞以南至
破裂南西端,长 50 km,该段地表破裂以逆冲为主;(B )小鱼洞—高川段,从小鱼洞到高川阶区,长66 km,
该段落断层也表现出以逆冲为主,走滑分量为辅的特征,且该段落对应着灌县—江油地表破裂带;(C )高
川—北川段,从高川阶区到北川县曲山镇(北川阶区),长 32 km,该段落断裂由逆冲为主逐渐过渡到以走
滑为主;(D )北川—东河口段,从北川县曲山镇到地表破裂的北东端,即东河口滑坡以北,长92 km,该
段落断裂运动习性以走滑为主。映秀—北川断裂为逆冲走滑型断裂,大体上,A 与 B 两段以逆冲为主,C
与 D 两段以走滑为主,从断裂的南西端到北东端,断裂运动习性从以逆冲为主过渡到以走滑为主。垂直地
表破裂的上盘统计距离是 100 km,下盘统计距离是 50 km。
分别基于这 4 个不同运动习性的段落的上下盘区域,对滑坡点密度、面积百分比、堆积物厚度进行了
统计,三者的分布趋势相似。结果表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1)总体上,滑坡多发生在上盘,以逆冲习性为主的 A 与 B 两段表现尤为明显,滑坡点密度、面积
百分比、堆积物厚度高值区可延伸至距离断裂 40 km 以外,对应下盘仅延伸至距离断裂 10 km 左右。
(2 )A 与 B 段以逆冲为主,其上盘的滑坡发育明显高于以走滑为主的 C 与 D 段,而 C 与 D 两段的这
种表现却不明显。
(3 )由于D 段比 C 段表现出了更明显的走滑特征,因而滑坡分布表现出 D 段要低于 C 段的特征。
(4 )总体上说,断裂逆冲分量越显著,其滑坡的上盘效应越明显,滑坡高密度分布区距离断裂距离越
远,而下盘基本没有这种现象。
(5 )同震地表破裂对地震滑坡具有极强的控制作用,地表破裂穿越区与近地表破裂区域是地震滑坡高
发区与易发区,地震滑坡沿同震地表破裂呈现出大致的带状分布趋势,在地表破裂出露的两端以外的延伸
区域,滑坡发育程度迅速降低。
由于不同断裂运动习性与几何特征对地震滑坡的控制差异作用强烈,因此地震滑坡也可以作为断裂运
动习性与几何特征的一个有个参考与证据,其研究成果可作为活断层致灾效应的一个有力的参考,也可为
制定不同运动习性断裂对应的地震灾害及地震滑坡灾害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为科学技术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009DFA21280 )所资助。
参 考 文 献
[1] 许冲, 徐锡伟, 吴熙彦, 戴福初, 姚鑫, 姚琪. 汶川地震滑坡详细编录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分析[J]. 工程地质学报, 2012, 审稿.
[2] 徐锡伟, 闻学泽, 叶建青, 马保起, 陈杰, 周荣军, 何宏林, 田勤俭, 何玉林, 王志才, 孙昭民, 冯希杰, 于贵华, 陈立春, 陈桂华,
于慎鄂, 冉勇康, 李细光, 李陈侠, 安艳芬. 汶川 Ms8.0 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发震构造[J]. 地震地质, 20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