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从“唯知识”到“生命全域”的转变.doc

如何实现从“唯知识”到“生命全域”的转变.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如何实现从“唯知识”到“生命全域”的转变 (宁乡2班)菁华铺乡桃林桥中学 丁建军( 得分: 85 一、知识的含义是什么? 知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首先,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其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再次,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二、什么是“唯知识”?“唯知识”的危害 唯知识就是一个人只有死的知识,是知识的容器,不能将知识转化为生活工作的能力,其危害就可想而知了:书包子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什么也不会干,还自以为是,自以为了不起,甚至看不起别人,到头来,害了自己,误了国家和社会。 现实生活中,N多有才的人,为什么依然生活潦倒? 以前我也总是怀疑,但是现在,在我看来,光有知识是不够的,但是又不能没有知识!因为这种人不只是现在有,历史上也有! 知识 + 能力 = 实力 唯有实力才能打造一切,而一个人的能力能是一个又是靠知识去提升的,学会了知识要懂得去运用,有些人自自己有点本事,就拿出去炫耀,在外行人面前卖弄,这样的人根本不会成功! 一个人的能力,是个人的整体素质的体现!并不指你的工作能力,不知你有没有发现,一个企业的真正领导人,可能并不是企业里某一专业领域最强的人,但是他的位子确是核心! 有些人,可能技术很强,但是在工作当中确不招人喜欢,自己又不学着去改变,适应环境,弄得在工作当中到处受阻,或是生活不如意,整天喊着生不逢时!古今中外历史上有很多文人墨客,有点才气,就愤世嫉俗,弄得生活穷困潦倒,比如凡高,是他自己的心态决定了他的生活质量! 以前,我们知道培根有句名言叫“知识就是力量”,如今在中国教育制度下,我们又可随处听见“知识改变命运”的口号。我用“唯知识主义”来概括这类口号或观点。诚然,在人类历史上,我们的前辈留下了很多知识,吸收消化这些知识也是有必要。然而,对知识的盲目崇尚也会带来问题。在这里,我们要讨论两个问题: (一)、知识真的越多越好吗? 知识不等于思想,也不等于智慧。况且,学习知识也要区分学习方式。我以为,死记硬背而得到的知识,对大脑的思维不仅没有好处,而且还有害处,因为它使自己的头脑成为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爱默生也曾说:“我宁愿从来没有看见过一本书,而不愿意被它的吸力扭曲过来,把我完全拉到我的轨道外面,使我成为一颗卫星,而不是一个宇宙。”况且,若仅是死记前人的知识,我们也不可能进步了,因为死记并没有增加知识的总量。另一种学习方式是通过思想来理解知识。“什么是思考?思考是确实问题、定义问题、解决问题、从问题中总结规律的过程。思考者在这个过 程中是需要自由的,需要从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唯有这种方式,我们才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在吸收前人的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思考创造出更多的知识。 当然,我不是提倡“知识越多越反动”,因为思考也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不过,知识越多不一定越聪慧,这儿有一个“转识成智”的问题。 (二)、知识真的能改变命运吗? 根据我对生活的观察,以及对学生的了解,大凡在班上学习最拔尖的学生,毕业后往往混得不够好。相比之下,以前在班上只算中上的那些学生,甚至是成绩根本不好的学生,却往往混得更好。细细一想,我发现原因其实很简单。 一般来讲,要想成为学习最优秀的学生,那就必须牺牲所有的兴趣爱好,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如此一来,在社交、沟通等方面,学生的能力必就会受到抑制。况且,当学习成为学生的唯一世界,而学生又没能在这个领域最得预期成绩时,他便会发现自己的世界崩溃了。此时,他便可能会走向极端。一般来讲,自杀的学生大多数属于这种情况。有些情趣或兴趣广泛的人,不容易走向自杀。因为他有很多世界,在这个世界不成功时,在另一个世界却能找到成就感。 众所周知,中国教育强调教师对知识的灌输,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人们相信,多积累知识可以应付高考,考上大学才能改变命运。诚然,改革开放初期,高考还是学生的出路,然而,现在社会变化很快。考不上大学,学生也能自谋生路。 重要的是,知识对学生的智力无益。即使是有益于学生的智力,我们也要警惕“唯智力主义”的危害。柏格森曾说,“智力处理无机材料时游刃自如。智力通过种种机械发明,越来越多地利用无机材料,而智力越是将材料看作机械作用,就越是容易做出机械发明。智力本身就包含着一种以自然逻辑为形式的潜在几何性向,而随着智力深入无生命材料的内在性质,这种性向也相应地得到释放。智力与无生命材料谐调;正是由于这一点,研究无生命材料的物理学和形而上学才如此彼此相近。于是,智力承担起研究生命的工作时,它也必然将生命体看成了无生命体,而将用于无生命体的形式套在这种

文档评论(0)

ktj8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