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诗古诗鉴赏.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单元古诗鉴赏 小儿垂钓 唐 胡令能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作者简介 胡令能(785-826年),唐朝人,隐居圃田。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现仅存七绝4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 注释 1.蓬头:头发乱蓬蓬的样子。 2.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 3.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4.苔:苔藓植物。 5. 映:遮映 6.借问:向人打听。 7.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8.应:回应,答应。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一个蓬头稚面的小孩在学钓鱼, 斜身坐在野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 赏析: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一二句重在写形。“蓬头”写其外貌,一个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的小孩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目前。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摆了摆手, 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赏析: 三四句重在传神。当路人问道,稚子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机警聪明。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的事,诗人没有再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所见 袁 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村居 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稚子”形象 幼稚顽皮 天真可爱 机警聪明 小 松 杜荀鹤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作者简介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出身寒微。曾数次上长安应考,不第还山。杜荀鹤才华横溢,仕途坎柯,终未酬志,而在诗坛却享有盛名,自成一家,善长于宫词。杜荀鹤是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提倡诗歌要继承风雅传统,反对浮华,其诗作平易自然,朴实质明畅,清新秀逸。著有《唐风集》(十卷),其中三卷收录于《全唐诗》。 注释 1.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 2.蓬蒿:两种野草。 3.直待:直等到。 4.凌云:高耸入云。 5.始道:才说。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 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高出了许多。 赏析:松,树木中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却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势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被掩没在“深草里”。 “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而今渐觉出蓬蒿。” 小松现已超出了蓬蒿的高度。这个“出”字用得精当,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 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赏析: 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 “识”字,故诗人感叹: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主题思想 1. 只要有奋发向上,自强不息,不畏困苦的品质,即使出身轻微 ,也能成大业。 2.讽刺了世俗小人趋炎附势的本质。

文档评论(0)

shaoye34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