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__第五章_社会态度.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社会心理学__第五章_社会态度

五、文化对态度形成的影响 在西方文化下,人们的态度可能更多基于对自己的关注,而在东方文化下,人们的态度则更多基于对自己的社会团体(如家庭)中的地位的关注。正式因为这个原因,强调自我与个性的广告更易在西方文化中发挥作用,而强调个人所属社会团体的广告会在东方文化中产生效果。为验证这个假设,Han和Shavitt为相同的产品设计了不同的广告,或者强调独立(如有一则广告是这样说的:“穿对鞋子是很舒服的”),或者强调互赖(如“适合你家人的鞋子”),并让美国被试和韩国被试观看这一广告。 结果表明:强调独立的广告更能够说服美国被试,而强调互赖的广告更易说服韩国被试。美国的广告更倾向于强调个性、自我完善以及产品对消费者个人带来的好处。 五、文化对态度形成的影响 韩国广告更倾向于强调家庭、对他人的光柱以及对个人所属的社会团体带来的好处。所以,人们的态度形成也体现着各自的文化传统。 六、说服模型——可信度 说服者是否值得他人的信任,即他的可信度如何也对说服效果产生影响。如果人们认为说服者能从自己倡导的观点中获益,人们变回怀疑说服者的可信度,此时即使他的观点很客观,人们也不大会相信。就像“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一样,她的瓜未必不好,但人们因为其意图而不买她的瓜。Walster等人就证明了可靠性的效果。在实验中他们让罪犯和地方检察官说服增加或减少执法人员的权利。研究者假设当被试们支持的观点对自己不利时,说服效果最好。 结果表明:当说服者反对与自身利益相同的立场是,说服效果最大 七、偏见产生的理论——团体冲突理论 M.Sherif等人在一项经典研究中,用童子军宿营的实验验证了团体冲突理论。被试是一群正常且适应良好的12岁男孩,他们被随机编入“老鹰”和“响尾蛇”队。两队的营区相聚很远,每一队都只待在自己的营区。实验开始阶段,研究人员为两队各自安排了许多有去的活动,比如远足、游泳以及盖房子、准备晚饭等分工合作活动。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加团体凝聚力。 在两队都有了凝聚力后,研究进入了下一个阶段:研究人员安排了一系列然两队相互对抗的竞争活动,比如足球赛、棒球赛、拔河等,获胜的队伍可以得到奖赏。通过这些竞争性的活动引发了两队的冲突域紧张情绪。此外研究者也创造了其他一些情境来进一步强化两队之间的冲突。 七、偏见产生的理论——团体冲突理论 在研究的最后阶段,研究者试图改变两队之间正在升级的敌意。安排了一系列的活动,比如两队一起看电影、进行其他的温和的活动。即便如此也没能改变两队已经产生的敌意与对立。 结果表明:敌意一旦被引发,仅仅取消竞争并不能消除敌意。 社会心理学 西方有关态度的提出与界定 中国有关态度的提出及界定 态度问题研究的实验总结 一、态度的特殊性水平实验 理查德·拉彼埃尔(Richard Lapiere)曾于1934年做过一项著名的研究:他邀请一对中国留学生夫妇周游美国,期间于251个地方住宿或就餐,但在一家旅馆遭到拒绝。旅途中,这对夫妇还单独光顾了几家旅馆和饭店,但从未被拒绝过。当时,美国人特别歧视东方人,因此,拉彼埃尔事先认为那对中国夫妇在住宿或就餐时遭拒绝的可能性比较大,但结果却与预期明显不一致。六个月后,拉彼埃尔给他们停留过的每一个地方都寄去了一份问卷,基本问题是:“你愿意在你那里接待中国人做客人吗?”,在收到的回信中,90%以上却又都明确回答不会。 结果表明:态度的特殊性越高,其行为越准确。 二、自我意识影响态度的实验 一内在自我意识高的人较为关注自身的行为标准,因此用他们的态度预测行为有较高的效度;而公众自我意识搞得人标胶关注外在的行为标准,所以难以用他们的态度对其行为加以预测,。Froming等人就用实验证明了这一点。 研究开始时,研究者测量了大学生对体罚的态度,然后从这些被试中挑选出那些对体罚持反对态度并且认为其他人也会反对的人,这样操作是为了保证这些人是内在自我意识较强的人。几个星期之后,让这些人当中对他人表现出消极态度的大学生电击他人,实验类似Milgram的电击实验,以被选的人平均电击强度作为因变量。 实验设置了三种情形: 第一种:在被试面前放一面镜子(内在自我情景,放镜子是为了提高他们的自我认同)。 第二种:在被试的面前有少量的观众,实验过程中吧被试评定为有效的“老师”。(公众自我情景) 第三种:为控制组,既没有镜子也没有观众评价。 结果表明:内在自我组比控制组实施电击强度低,而公众自我组比控制组实施更高的电击。 三、态度强度对行为的决定作用实验 Davidson发现,对态度对象仅仅要求更多的信息就足以使人的态度的强度增加。 在一项研究中,Kallgren先问了被试对一些问题的态度,然后让他们参加环境保护活动,结果发现对环境问题有丰富知识的被试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较高。 结果表明:增加态度强度的另一个途径是让个人参与到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