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湘教版选修5《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课件3.pptVIP

2013湘教版选修5《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课件3.ppt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量度指标。它与地震时释放能量多少有关,释放能量越多震级就越高。 请阅读下列两则材料,是总结我国地震的基本特点? 同学们请看下面的我国地震带及震中分布图并结合以前所学知识试着总结我国的地震带分布及活动特点? 我国地震分布及特点 我国地震也呈带状分布,大约以东经105度经线为界分东西两部分: 西部地震带:包括阿尔泰地震带、天山地震带、昆仑山地震带、祁连山地震带、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红河地震带等。 东部地震带:包括台湾地震带、东南沿海地震带、河北平原地震带、汾渭地震带、燕山地震带、秦岭地震带和郯城—庐江地震带。 问题探究? 地震灾害给我们带来了那么大的损失,那么我们在地震防御方面应做些什么工作呢? 我国滑坡分布 空间分布: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界:东部---稀疏,西部---密集;而秦岭—川西—滇西山地为极密集区;我国各省中四川省滑坡灾害频率最高。 探究思考? 我国川、黔、點地区为什么多地质灾害? 再 见 * 2.3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 第二章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岩石圈 内力作用 超过岩石承受限度 破裂 内能释放 地震波 地面振动(地震) 有关地震的基础知识 烈度:地震活动对地面和建筑物等的破坏程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震级、震中距、震源 、 建筑物的牢固程度、地质条件等。 地震危害:人员伤亡、建筑物倒塌、 火灾、水灾及崩塌、海啸、滑坡等。 地震带:地震在分布上往往表现为条带状, 这被称为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 ----喜马拉雅地震带是世界上两大地震带。 资料一:   我国地震记载史约有3800多年,记录史上的9000多次地震中,6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有800多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8级以上的大地震有18次,最大震级为8.5次,共有3次,即:1668年山东吕县剡城地震、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1950年西藏察隅地震。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556年陕西华县发生8.2级强地震,死亡80多万人,是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千米,房屋倒塌达700万间。 资料二:   从我国地震发生的空间位置的分布特点看,我国的深源地震仅出现于吉林的安图、珲春和黑龙江的穆棱、东宁、牡丹江一带,深度一般为400-600千米。是环太平洋地震带深震群的一部分,震级为5-7.5级,因震源过深,一般无破坏作用。我国中源地震主要有三处:一是台湾省东部的沿海,如基隆东北、花莲以东海域以及东南海域,深度为100-270千米;二是西藏南部江孜、达旺附近,深度为140-180千米;三是新疆西部的塔什库尔干、麻扎一带,深达100-160千米,是兴都库什中源地震群的一部分。我国的浅源地震分布最广泛,在深度上东西两部稍有差别,东部大都在30千米范围之内,西部稍深,有的可达40-50千米,在喜马拉雅山北麓一带有的深达60-70千米。总之,我国的深、中源地震仅分布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它们都处于不同板块相互交接部位,现代构造运动强烈,能影响到上地幔之中,而分布最广、为数最多的浅源地震大都在50千米以内(地壳范围之内),它们与地址构造尤其同活动断裂构造有着更密切的联系。我国近年来所发生的破坏性地震,其震源深度都是不超过30千米的浅源地震。 1、我国地震的基本特点: 分布范围广;频率高,强度大;震源浅,危害大。 问题探究? ①我国地震分布的特点? ②从板块构造角度分析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区地质灾害的成因? ①我国地震分布特点是西多东少,地质构造特点是以105°E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中国西部地区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活跃、最强烈和最密集的地区。环太平洋地震带对我国台湾及其附近海域影响最大。 ②华北区、台湾地区地震多发的成因是该区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带。地壳活动强烈。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的成因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碰撞。 特点:西多东少;西强东弱;西轻东重。 为什么我国地震西多东少,地震灾情却东重西轻? 思考与讨论? 以东经105°为界,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不仅地质构造复杂,而且地壳运动特别活跃,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强烈、多发和密集的地区。而东部地区除了沿海以及华北外,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故地震较少。 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灾情却东重西轻。虽然我国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灾情也就相应小得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gjhn44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