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公安院校生死观教育探究.docVIP

互联网视域下公安院校生死观教育探究.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互联网视域下公安院校生死观教育探究

互联网视域下公安院校生死观教育探究   【摘 要】生?c死为人生最根本之问题,生命发展过程中的异化危机是当前引人关注的热点。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生命哲学和生命教育思想,将之融入高校教育中无疑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如何将生死观教育行之有效地融入公安院校课堂中?“互联网+教育”带来的革新成果给予了我们新的答案 【关键词】生死观教育公安院校 互联网+教育 一、传统文化中的生死观概述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由此可见,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的理念已发生了根本改变,从简单的关注知识学习到关心整个生命成长,“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不但要从西方学习经验,更应该从我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财富 中华文化底蕴深厚,绵延数千年,其中关于生命、死亡方面的论述不知凡几,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哲学智慧。诸子百家对于生死观的认知各有侧重,造成了中国人往往采取外儒内道、儒道互补的处世态度和文化性格上的多重性[2] 儒家从孔子开始,就表示“未知生焉知死”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这些话貌似是对于死亡的讳言,其实彰显的是孔子理智冷静的人生态度,所以他才有“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的坦然与豁达。“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其后的孟子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刚烈勇毅的生死观。荀子则将“死”和“礼”充分结合起来,提出:“刻死而附生,谓之墨;刻生而附死,谓之惑;杀生而送死,谓之贼。”[3]朱熹认为不能“安于死”而“有愧”于生。新儒家代表梁漱溟则说:“这一个生字是最重要的观念,知道这个就可以知道所有孔家的话。孔家没有别的,就是要顺着自然道理,顶活泼顶流畅的去生发……不加造作必能与宇宙契合,使全宇宙充满了生意春气[4]。” 作为先秦显学,墨家的生死观更有一种贴近平凡人的壮阔与豪迈。“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吕氏春秋“其生也勤,其死也薄”价值观也充分闪现着人性的光辉 对于老庄思想而言,生死观的认识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老子将人类的生命放在宇宙中进行考察,把人看作是宇宙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在道家的生命价值观中,个体的生命存在就是最高的价值。”[5]然而他也并不否认生死皆是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庄生鼓盆”的典故则表现出道家对天地万物包括生死的齐一态度。“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死生存亡之一体”,这也正是其无惧生死,乐观豁达的重要原因 法家生死观则是从“定理有存亡”的角度来理解死亡的本质,并在老庄思想基础上,勾连了现象与本体,从而获得了一种理智到残酷的理念。此外,法家尤其是韩非子特别强调了个人的生死要服从于国家的存亡,为国赴死,为君殉难是每个人的应有之义 上述种种不过是对诸子当中一些代表性流派的生死观念稍做概括,内容之宏阔,可见一斑。如果能将其融入公安院校大学生品质教育的范围内,不但能够丰富教学内容,也能够拓展学生的生命维度,更遑论这同样也是建设我国精神文明,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以此方式进行教育可谓一举数得 二、生死观教育之于公安院校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据《2011年上海高校大学生安全情况通报》统计,2011年上海全市高校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75起,其中自杀事件就有32起[6]。有资料显示,2002年我国大学生群体的自杀死亡率达到十万分之二十,远远高于其他社会群体,并呈逐年上升趋势[7]。一时间人们纷纷质疑,当前高校大学生是怎么了?为什么大学生对于生命不管是自身还是他人这么冷漠? 当前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各种思潮泛滥,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纷纷抬头。对于“生”和“死”的问题,大多数青少年学生根本不会深入思考。而像“人死如灯灭”“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这样的人生态度对于学生自身和社会无疑都是危险的。到底为何而生?如何去生?死的意义和价值何在?正如别尔嘉耶夫在他的著作《人的命运》中写的:“人生在世之所以会有意义,就是因为有死亡这件事,假如人间没有死,人生的意义就消失了。人的道德经验意义,统贯他整个一生,主要是他处身于一个知道有死的地位。”所以,作为教育者,一定要认识到生死观教育的重要意义,并使其对学生产生影响力 生死观的教育最初是以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的形式出现的。Bensley(1975)将其界定为:“这是一个探讨生死关系的教学历程。该历程包含了文化、宗教对死亡及濒死的看法与态度,希望借着对死亡课题的探讨,使学习者更加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并将这种态度反映在日常生活中。”[8]死亡教育作为生命教育的一种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