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文言阅读 专题一 文言实词(含通假字)与虚词.pptVIP

第一讲 文言阅读 专题一 文言实词(含通假字)与虚词.ppt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讲 文言阅读 专题一 文言实词(含通假字)与虚词

专题一 文言实词(含通假字)与虚词;莹爪蓟誉集吁阂豺仲浚沛藤汪幼坐素啄迂瑰肢馈诌坛癌祸伤褒暖灸绞拷熬第一讲 文言阅读 专题一 文言实词(含通假字)与虚词第一讲 文言阅读 专题一 文言实词(含通假字)与虚词;正确解释文言词语的前提是弄清文言词语的一般用法。 一、实词的用法 1.古今异义词 (1)词义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狭小。词义缩小主要有两类: ①程度减弱。如“病”,古义指严重的疾病,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君之病在肠胃);而今天的“病”一般指所有疾病,程度减弱了。 ②范围缩小。如“臭”,古代指气味(左佩刀,右备容臭);现在则仅仅指臭味。;(2)词义扩大 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应用的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如“河”,古代仅仅指黄河(饮于河、渭);现在则是一个普通的名词,成为河流的通称。 (3)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主要有三种情况: ①褒义词转化为贬义词或中性词。如“风流”,古义指杰出、英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义多指轻浮、放荡,含贬义。 ②贬义词转化为褒义词。如“乖”,原指偏执、不顺服(行为偏执,性格乖张);现在是“听话、安顺”之义。 ③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如“鄙”,古义表示“见识浅陋”,是一个中性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今义指“品质恶劣”,成为贬义词。;(4)词义转换 古汉语中的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换。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由表示甲事物转化为表示乙事物。如“颜色”,古义指容颜、脸色(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今义指色彩。 ②由表示甲动作转化为表示乙动作。如“去”,古义指离开、距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今义是“到……地方”。 ③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化为表示乙义的范围。如“鲜美”,古义有“鲜艳美丽”的意思(芳草鲜美);今义则是形容词,指食物味道好。它所表示的范围就由表示事物外在的颜色转化为表示事物的味道。;2.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来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而来的,同基本义有相似的、相对的或相关联的意义。如“刑”,本义是“刑法”,基本义还包含对犯人的处罚,后来这个意义发展出“惩罚”的意义,如“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 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有的比喻义是从词的本义、基本义产生的。如“窝”的本义、基本义都是“鸟兽昆虫居住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产生出的比喻义,即“坏人居住的地方”。;现举两例: (1)亡 ①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②逃跑。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③灭亡。 国恒亡。 ④丢失。 暮而果大亡其财。 (2)安 ①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②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 风雨不动安如山。 ③疑问代词,怎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 ④动词,养。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3.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 (1)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中的“奔”,原是动词“奔跑”,这里活用为名词“飞奔的马”。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如“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3)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做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转化为动词“打洞”。 (4)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就转化为动词。如“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中的“苦”,因带宾语“秦”,意为“(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感到困苦”。;(5)一般名词做状语 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6)方位名词做状语

文档评论(0)

wst3400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