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词两大流派的差异.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宋词两大流派的差异 【内容摘要】:李清照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苏轼是宋代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们二人是宋词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人物,对宋词及以后词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他们两人在关于宋词的发展方向方面有相当多的异同,因此,去探讨他们的这种异同和是什么造成他们这种现象是具有一定价值和意义的。 本文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研究了他们早年人生经历的相似和差异,也正是因为苏轼和李清照早年的不同经历造成了他们不同的审美理想;第二部分从细微的角度研究了他们对宋词审美理想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审美理想?宋词?苏轼?李清照 第一部分:豁达乐观的苏轼和多愁善感的李清照 ?苏轼出生在一个富有教养的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博通经史。他所在的宋朝是一个表面承平而内部社会危机四伏的时代。一方面,经济高度繁荣,物阜民丰;另一方面,国力却日渐衰弱。尤其是在军事方面,非常糟糕,对辽对金作战屡屡失败。同时,内部官僚机构膨胀,,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积贫积弱的形势日益严重。苏轼在这样的家庭与社会气氛熏陶下,受儒家经时济世思想的影响,二十六岁参与制科考试,从此踏上仕途。,但他仕途不顺,几经贬谪,像许多正直有才华得知识分子一样,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他在新派与旧派斗争的漩涡中,起伏沉浮,历经坎坷。下面将苏轼的仕途之路罗列,以便更为清晰直观的看到苏轼一生的起起伏伏: 初任在凤翔,三年后还京,差判登闻鼓院,又授直史馆, 同年父亲苏洵病故。 三十四岁再回汴京。时王安石推行变法,,但因亲眼目睹变法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方案,受王安石一派的排挤。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杭州任满三年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大概十年后,即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乌台诗案”,被捕下狱。苏轼受百天牢狱之灾,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经多方面的营救,终躲过一劫。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职位相当低的闲职黄州团练副使。经此一狱开始变得达观,遂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自称“东坡居士”。元丰七年,苏轼奉诏赴汝州就任。因长途跋涉,旅途劳顿,其幼儿不幸夭折。苏轼上书朝廷,请求暂时到常州居住。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哲宗即位,王安石势力倒台,苏轼于是年被召还朝。之后短短一两年内,苏轼从登州太守,拔升翰林学士,至上礼部尚书。后来认识到到新党旧党皆一丘之貉,后终又受排挤,因而再度自求外调,重回杭州做太守。??? 杭州生活很惬意,但没过多久,王安石再度执政,苏轼就再次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之后苏轼又几次入朝、贬官、贬官、入朝,一度被贬惠州、儋州(在今海南岛),至徽宗建宗靖国元年(1101年)再次被召还京时,病逝于常州。由苏轼的生平可以看出,他饱尝宦海沉浮之苦。这也注定了他的人生态度上自始至终充满出世与入世的矛盾。“长恨此生非吾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穀文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是他思想的真实写照。但他始终没有退隐,说明儒家中为君为民的思想占据上风。他于恶劣环境中学会了如何以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在谪居之地,不能不说苏轼身处蛮荒的边远之地就没有一点悲伤。悲伤是有的,但他善于化解。“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 《超然台记》说明了苏轼是以一种“游于物外,而不游于物内”的审美态度对待生活的,他的阳刚之气溢于言表,颇有海明威笔下的“硬汉”精神。也正是这样一种审美观造就了他“以诗为词”、“推崇阳刚”“平淡朴质”“自是一家”的审美理想。 李清照出生在书香门第,从小文采出众,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这一点上与苏轼是极为相似的。她少女时代在济南有过非常欢乐的生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那首著名的《醉花阴》,便是在这时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 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第二年,赵明诚死于建康(南京)。明诚死后,清照陷入悲苦的困境中。后独身漂泊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了晚年。她连遭国破、家亡、夫死之痛,所作词章更为深沉感人。比如那首著名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掺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两盏三杯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时,她充满了“物是人非”的忧愁和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愤慨。 纵观李清照一生,虽然没有苏轼那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