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的自负--朱湘的一封佚信.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诗人的自负--朱湘的一封佚信

诗人的自负--朱湘的一封佚信 最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陈子善先生编的《孤高的真情——朱湘书信集》。作为 现代 诗人中的佼佼者,朱湘以他独特的诗歌实践与孤傲的性格为人们所熟知,要准确探知他的 艺术 态度、他的复杂性格与人际世界,除了那些优秀的诗文,读他的书信 自然 也是非常重要的。朱湘投江自沉后,1934年12月,他写给夫人霓君的书信《海外寄霓君》由北新书局出版,1936年3月,罗念生又收集了朱湘致霓君及友人的八十六封信编辑成《朱湘书信集》,交天津人生与文学出版社出版,当时只印了一千册。除了收入上述《海外寄霓君》和《朱湘书信集》外,《孤高的真情》还钩沉出朱湘致周作人、顾一樵、施蛰存、曹葆华、戴望舒、罗皑岚、闻一多、梁实秋等文坛故交的佚信十一封,为我们深入了解诗人朱湘的内心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材料,让我们知道,在倔强孤僻、愤世嫉俗、敏感多疑之外,诗人还有对妻子的温情与愧疚,对知心朋友极其热忱和爽直的一面。书信集题为“孤高的真情”,极熨帖地概括了朱湘在这些书信中所充分表露出来的复杂情感。但是,这部书信集仍然不是最完备的,笔者看到的这封朱湘致《洪水》编者的信就失收了。 编者先生: 是几个月以前的事:有一次,一个朋友寄一本《洪水》给我,并且说,“有人骂你的《还乡》一诗,你平常是不看这一类杂志的,所以我寄一本给你看,”我当时曾经写了一张明信片给贵刊前任编者周君全平,大意是说:骂我的人态度不正,因为他作着应当负责的文章而用不负责的假名按,这并非假名,并且他程度太低,因为《还乡》诗中有“茶叶的梗”一词语,这词语是暗示着民间的一种迷信(茶碗里浮着茶叶梗子是有客来的兆头)。某君诗还不曾看懂,便来谩骂;某君在人格与智识两方面既然都是可议的,我便不屑于降低身份去对牛弹琴。这张公开的明信片据周君回信说已经转去广东了;如今贵刊已经复活,我的信并未登出,不知此中究竟有何曲折?素仰贵编者主持公道,敢请将此挂号信登入贵刊通询[讯]栏中以明是非,幸甚幸甚。 朱湘一月九日 1926年5月号的《小说月报》上发表了朱湘的《还乡》,这是一首新格律体长诗,共八十八行,每节四行,每行十字,写一个征人久战还乡,出现在他面前的竟是父死妻亡、母亲因哭泣而目盲的凄惨情景。诗歌以诉说的口吻叙事,节奏舒缓,所表达的感情也是沉痛和郁悒的,它表明了诗人在明丽的抒情之外,还有一份关怀世事人生的胸怀。1920年代,用新格律体写成的叙事长诗较少,而朱湘的《还乡》等叙事长诗可以说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探索。 几个月后,有个署名“青民”的批评者撰写了一篇《评朱湘的〈还乡〉》,刊登在1926年9月1日出版的《洪水》上,认为这首诗“生涩勉强是他的行文,无聊平常是他的诗思”,“是大大的失败了”,“朱君的《还乡》,在他自己意中也许以为亦是这些新体诗中之一篇,但我觉得这正是他的错;因为这诗完全是脱胎于常常为人们一口所抹煞的没生气的一总的旧诗”。批评者还一一指摘朱湘诗中因体式所限而造成的生硬古怪、辞意的累赘和欠缺、韵脚错叶,并且劝告一般的诗人:“工夫没有学到,切不要作新体的尝试,甚且舞弄了一长篇。即或不得已有诗瘾在其中作痒,亦望做完了,不要轻易拿去投登,尤其那位编辑是为你所熟识者。”这篇批评所言并非全无道理,只是言辞充满火药味,对朱湘所进行的新格律诗的试验也全无理解之同情,因而朱湘未予置辩,而是写了这封颇有些抗议色彩的公开信,对“茶叶的梗”所包含的民俗知识进行澄清,并表示自己“不屑于降低身份去对牛弹琴”。 1927年4月1日出版的《洪水》又刊出青民的《答诗人》,与朱湘的声明针锋相对:“他的诗和我的文都在 社会 人的眼睛里,这并不是什么冷矢而用着去预防的。何况他的声明,非但百分无聊,而且满呈着一种老羞成怒的语气。”认为朱湘说他“在人格与智识两方面既然都是可议的,我便不屑降低身份去对牛弹琴”是“他自己见识狭小”,同时强调“批评就是所以明是非,以见 中国 目前 能作一诗比《还乡》好的人还很多,叫阅者勿被人瞒混,留心诗园里的莠草。其实我对他的诗本来有点不屑批评的,这是要请他知道,而希望他用不着到贵刊这里来摆架子,教人肉麻”。 朱湘对诗歌创作、诗歌的翻译以及对诗坛人物的诸多独特看法,我们在他的文章与书信中多有领略,与此相关的一些争论也有学者专门探讨过。关于这次批评事件,却鲜见记载与 研究 ,诗人苦心孤诣的 艺术 实验与那些削足适履的新格律诗相比, 自然 有着云泥之别,陆耀东先生就认为《还乡》“在表现当兵的悲惨遭际的诗篇中,能与之比肩者难觅”(《略论朱湘的新诗及其诗论》,《湖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四期)。遗憾的是,双方却未能心态平和地从新格律诗的建设角度将 问题 深入下去。不过,这次事件正可见出诗人的性情以及当时文坛的批评风气,而且也可以帮助我们从批评者的角度来理解朱湘等人的新格律诗的创作。 值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