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中国的社会结构在近现代处于急剧的变革中,社会生活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变化。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进步,本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是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最后一节课。它上承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和第2课《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同时又相对独立,共同反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各个层面。在近现代史上,大众传播媒体是中国发展最快的事业之一,它的发展一方面体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进步,另一面给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带来的巨大变化。 (二)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1、知识与能力: 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报刊业发展的表现,了解近现代广播事业、影视事业诞生和发展的状况,了解互联网的逐渐普及和对民众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制作报刊、电影发展简表,通过阅读课文并概述广播、电视、互联网发展状况,了解近代以来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状况。通过图片和史料,通过举例生活实际和亲身感受的例子,归纳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通过辩论互联网的利与弊认识互联网对社会发展和民众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资料和现实生活例子感受大众传播媒体对民众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影响。通过辩论互联网的利与弊,培养学生协作学习、交流学习心得的品质,树立正确网络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大众报业的发展是本课的重点,发挥新闻事业功能是报刊主要作用,时期不同,发挥的作用不同,性质不同,发挥作用也不同,所以列为重点。互联网对民众生活影响是本课的难点。互联网的出现,将人类推向新的生存空间,彻底改变人们生活方式,但互联网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开展辩论,认识互联网利与弊,这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因此列为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一)学生学情分析: 大众传播媒体的内容是学生比较熟悉,跟现实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因此学生对本节课会有浓厚的兴趣。学习能力方面,经过高一上学期学法指导,已经基本掌握阅读课文、查找资料、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参与讨论等基本的学习方法。 (二)教法学法: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组织者、引导者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历史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探究学习和启发讲授相结合教学方法。组织和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读图分析、列表归纳、合作讨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所利用教学资源:图片、材料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展示图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喷射式焰火点亮鸟巢、翟志刚出舱成功进行太空行走。提问:你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这些信息。学生回答完进行总结,报刊、广播影视、互联网为大众传播媒体,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应用时政热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本课主题,拉近学生与本课内容的距离。 (二)讲授新课(新课的推进是以通过进入展厅形式使学生了解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状况) 1、进入第一个展厅:报纸 ①、阅读课文并制作大众报业发展简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动手能力,初步了解大众报业发展状况。 ②、展示《邸报》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发行于唐代的<<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唐代就出现具有新闻传播初步功能而且只是在官员间传阅的报纸。《昭文新报》, 1873年8月8日,艾小梅在汉口创办,这是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中文报纸,初为日刊,后改为5日刊,该报是仿照香港、上海的模式办的,内容以奇闻轶事居多,间有诗词杂作,虽然也有一定的读者,但销路还是没能打开,出版不到一年便停刊。接着在我国东南沿海一些城市出现了中国人办的报刊,比较重要的有上海的《汇报》、广州的《述报》和《广报》。维新变法运动期间,全国出版的报刊达120种,80%以上是中国人办的,它们遍及全国许多城市,形成了我国第一次报刊出版高潮。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报刊活动不仅打破了外报垄断的局面,而且还推动了运动的发展。《万国公报》、《强学报》、《时务报》。《民报》1905年创刊于东京,是一个大型月刊,设有论说、时评、谈丛、选录等栏目。先后参与编撰工作的陈天华、朱执信、章太炎、刘师培等。孙中山在为《民报》撰写的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主张概括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该报的创办及其宣传壮大了革命派的声势,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陈独秀主编。第二年改名《新青年》。《新青年》以传播民主与科学为己任,大力宣传新思想,提倡新道德,猛烈批判封建文化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引导青年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新青年》是“五四

文档评论(0)

dsdmlwz1v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