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十六年的坚守
孙传卿
在地处秦岭深山的商南县清油河镇,有一支家喻户晓的电影放映队,队长汪乾坤,成员只他一个人。汪乾坤1976年担任农村电影放映员至今,三十六年如一日走村串组为乡亲们放电影,深入农村宣传党的政策、传播科技文化知识,为农民群众送去“精神食粮”,累计放映11232场,平均每年放映300场次,总行程3万多公里。他坚守在电影放映这一普通的岗位上,精益求精,默默奉献,以执着和热情把简单 的事情做成了人生大事业,为人们带来了 快乐和感动,送去了现代文明的春风。
汪乾坤,现年53岁,家住清油河镇碾 子沟村,党龄30年,现为村支部委员。在他提供的“陕西省商洛地区电影放映人员资格证”上,可清晰地看到写有“从事放映工作时间:1976年3月;技术等级:三级;发证机关:商洛地区文化局;所在单位:沙坪乡电影队;操作机型:8.75毫米、移动式;专职放映员;团员”等字样。这个保存了36年的红色小本本,是对汪乾坤身份最有力的印证和对其职业生涯的完美诠释。
30多年前,商南县交通普遍落后,汪乾坤每次出去放映,都须挑着100多斤的放映设备和胶片影带盒,在崎岖的山路上跋涉,饿了就吃带着的干粮,渴了就喝山涧泉水,常常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每次要保证电影放映机器的正常运转,每晚要在光影的另一端忙碌着,剪片、换片、装片、倒带,每晚要放映两部电影和一部加演片,工作平凡而重要,充满苦与乐。
“晚上,看电影的人真多啊,村部操场黑压压的都是人,每个人都兴高采烈的,像是赶集,更像是过节。”而这样的夜晚就是汪乾坤最欣慰的时刻,他会忘了疲劳、忘了饥饿,放完电影还要在黑漆漆的山间,小路上再孤独地走上几公里才能返回家中。
除了寒冷的冬季,其余时间里,汪乾 坤都在夜幕里忙着放电影,陪伴他的是被电影故事所感染的一座座村落、一个个乡亲。汪乾坤说,能够一直为农民放电影, 看到他们笑了,我就满足了。
汪乾坤工作很辛苦,但报酬一直很低。他说,从1976年开始,一个月发35元工资,拿了10年,后来慢慢涨到一个月60元、80元不等。2009年改成数字电影后,涨到120元一场次,以前都是25元一场。对于起初他的这种选择,家人自然是相当反对。“我妻子总跟我唠叨,放映员发展 空间太小,每月的工资连自己都养活不了,劝我去找一份更好的工作。”不过,在汪乾坤看来,这份工作有着格外的意义,用他的话来说,这是一种爱好,一种情结。每次放映,汪乾坤看到观众跟着故事情节鼓 掌、哭泣、大笑时,他感到非常满足;电 影放完,观众的放松感又让他感觉自我价值的实现。
1976年从事农村电影放映工作至今。三十六年来,汪乾坤怀着对电影事业的热 爱和执着,无论电影的辉煌和低迷,无论 山高路险,都与放映机为伴,肩挑着放映 设备,双脚踏遍了责任区深山老林的每一个地方。
全县有8支电影放映队,而汪乾坤所在的放映队承担着清油河、试马两个镇26个行政村的电影放映任务,放映队就他个人,汪乾坤成了“光杆司令”。除了在本村放映外,他还到附近村组巡回放映。多年来,他根据农民群众需求,积极以影促农,很好地配合了镇上的中心工作。他注重寓教于乐,精心选择与农民致富有关的电影,为群众和中小学生放映禁毒、破除封建迷信、种植养殖、动物疾病预防、计生、卫生等科教电影,使广大农民朋友受教育、学知识、学技能,深受欢迎。他以放电影为媒介,把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送 到千家万户,把农业科技知识送到田间地头,把欢声笑语送到农民家门口。村民们高兴地说:“每天能看上电影真好,一方面看电影,另一方面散散心,为我们群众提供了方便。”村民和村干部称赞他是“三个代表常实践,文化下乡自己担”。
30多年前,汪乾坤扛起笨重的老式胶片电影放映机,去各村放电影,一路翻山越岭,苦不堪言。30年后的今天,老汪再也不用肩挑背扛,而是骑着摩托车,带着崭新的数字播映设备,潇洒地走在宽平的乡村水泥路上,为26个行政村3万名群众送去了一道道精美的电影文化大餐。
多放一场电影,可以少做许多引导工作。碾子沟村村委会主任范良军说,以前村里有的年轻人致富无技术,学习无兴趣,空闲时间就打牌喝酒。汪乾坤来村里放了十几场电影后情况变了。这些电影里既有《红河谷》、《开国大典》等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也有大棚菜栽培、动物病防治等科教片,很受农民欢迎。现在村里喝酒斗殴的少了,爱学习的人多了,有的农民因此走上了致富路。汪乾坤自豪地说:“放电影就是传播文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要坚守这个阵地,服务农民群众,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星光下,一块银幕,一台放映机,简陋的装备,自带板凳的观众津津有味地看电影……30多年前的“电影辉煌时代”,是许多电影放映员不能忘记的。“那个时候电影放映员的地位和现在大不一样,放电影的人是很风光的。”回忆起那段时光,老汪很是自豪。电影在发展,从露天到室内,从胶片到数字,再到I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