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央视主持人柴静.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专访央视主持人柴静:提问是记者的天职 2007年12月24日 13:10 来源:解放日报 选稿:张海盈   12月14日,新华社播发“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揭晓的消息,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记者柴静与其他8人,荣获“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称号。      当年的“非典”采访,让很多人记住了柴静这个名字。而一直以来,她对事实真相的不懈探寻,她对获取问题答案的执著以求,她提问方式的与众不同,更让人们对这个有着清澈眼神和凝重思考的记者印象深刻。      对于记者来说,提不出问题是个问题,提不好问题也是个问题。而柴静,却是一位提问高手。她说,提问是记者的天职,提问就是力量。      初见柴静,是在北京的夏天。无意中注意到她,是因为她的娴静。着黑色连衣裙,手捧一本书,安静地坐在军事博物馆前的长椅上。车辆如梭,行人往来,而她只沉浸在阅读的安宁中。      约她采访,已是深冬。“不用到那些金碧辉煌的地方,咱们就在我家附近小茶馆里聊吧。”电话那头,是冬日里的一抹和煦。      时而炽烈,时而沉静,一如她的名字――火柴的柴,安静的静。      似乎,柴静总有问不完的问题。      其实,她也曾为提问困惑。      刚到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工作的时候,一个16分钟的节目,柴静先会列出四五十个问题,再花一个下午的时间就每一个问题跟嘉宾一一电话沟通。然而正式采访的时候,却总觉得不够流畅。      焦虑,继而是怀疑。直到那“一盆水”,将她彻底淋湿、浇醒。      2003年2月24日上午,新疆巴楚、伽师地区发生6.8级地震。白岩松找到柴静:“马上去伽师,给你半小时,收拾一下东西。”没梳头,没洗脸,套了一件防风衣,坐了5个多小时的军用飞机,再转乘7个多小时的卡车,凌晨,柴静到达了伽师。      落脚在一片断壁残垣之中,当地人正在举行葬礼。那一刻,新闻仿似一盆水,劈头盖脸地从她头顶浇了下来。      在演播室里面对镜头,常常担心自己的妆好不好看、衣服得不得体、笑容亲切不亲切的那个主持人柴静,被这盆突如其来的大水冲走了。      那几天,她满眼都是新闻:两个小姑娘在倒塌的校舍边烤着火,她们是新闻;一位从废墟中走出来的老大爷,一只脚上是皮鞋,而另一只脚上是布鞋,他也是新闻……      “我的眼睛里、耳朵里、鼻子和嘴巴里,都是新闻。不必小心翼翼地考虑怎么措辞――你问的就是未知,问的是你的欲望,这就是新闻。做新闻,最好的位置就是离它最近的地方。”      没有镜子,也顾不上整理妆容,更没有列好问题的小本子,坐在坍塌的羊圈里,柴静开始了提问――      “这几天睡在哪里?”      “睡在地上。”      “能睡着吗?”      “睡不着,我家里死了五个人。”      ……      没经过任何设计,提问就这样从心底汩汩地流淌出来。   问的是你的未知,问的是你的欲望,这就是新闻。   做新闻,最好的位置就是离它最近的地方      解放周末:在你看来,提问的目的是什么?      柴静:目的是为了探寻真相。对我来说,这个真实的世界是非常迷人的。海明威以前也是一名记者,他说真实的生活比戏剧更戏剧、更迷人。如果你不能沉浸其中去领略它的那些撼动人心之处,那就辜负了这个职业。      解放周末:的确有些人“辜负了这个职业”,像“抄抄统发稿”、“扒扒网上文”,成了个别记者热衷的“捷径”。      柴静:有的人拿到了统发稿,加上自己的名字,就发出去,至于这个新闻究竟说的是怎么回事,它的发生意味着什么,有什么意义,与每个人的生活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都没有进行深入地探究。记者应该怀揣疑问,秉持怀疑精神,不能人云亦云。多一些逆向思维,多对新闻信息反问几句,追问下去,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闻素材。      解放周末:但现实中,往往缺少疑问,缺少怀疑,难道是已知的太多?      柴静:恰恰相反,不是知之甚多,而是知之甚少,思考甚少。没有困惑和疑问就没有提问,对记者来说,提不出问题更是问题。费孝通先生通过实地调查写出了《乡土中国》,当时驱动他写这本书的动力,就是作为一个年轻人不满足于既有的知识,而总是想要解答自己心中的困惑。提问代表着一个人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好的提问也能反映出一个人的自由人格和独立精神。提问不仅对记者很重要,对一个民族也很重要。      从新疆地震中心,到“非典”重症病房,新闻现场对于柴静来说,愈发成为一种难以抗拒的召唤。      每次当她拉着行李箱出发时,心里都填满了喜悦。因为,她又将沉浸到一个个未知中去,因为,她又将苦思冥想——于她,苦思冥想是乐趣,是幸福。      她说,思考是大脑深处的一盏灯,它照亮你的那一瞬间,很快乐。      有一些问题是装饰性问题,答案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mtyi29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