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世俗的仪式:浙江民居之旅的多重阐释
胡志毅
内容提要:本文从文化地理学、民俗学和人类学等多种角度对浙江民居之旅进行探讨。从地方性知识,回归到诗意的栖居,从文化的地图,进入神圣的娱乐和祖先的崇拜,提出浙江民居之旅是一种世俗的仪式。
关键词:浙江民居之旅 文化 心理 地理 戏台 宗祠
作者简:胡志毅,男,浙江大学国际文化学系教授。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人们越来越感觉到周围环境的陌生,高楼大厦越来越多,像一个水泥的森林,而且城镇的同质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于是怀旧成为一种时尚。从1993年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老房子》开始,怀旧作为一种时尚开始兴起。怀旧是梦幻性的,它往往摈弃了过去的弊病,而只留下美好的回忆。有关老房子的照片正好实现了这一梦幻。但是建筑作为一种物质形态,又要让人可以触摸得到,于是民居旅游成为时尚。就像让·博德里拉尔所说的,“当现实不再是它过去的模样时,恋旧情怀便臆想出它的全部意义。”旅游历来与名胜古迹相联系,人们旅游除了游览自然景观之外,就是要观看人文景观。民居,本来是属于寻常百姓家的,但是这些寻常百姓家的民居,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民居之游成为一种特色旅游而受到游客的青睐。但是浙江民居之旅究竟意味着什么?我门应该如何来理解浙江民居的人文景观?旅游者应该凭借什么来将浙江民居作为文化地理进行观赏?浙江民居之旅还有更值得人们关注的东西吗?本文试图从文化地理学、民俗学和人类学等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进行阐释。
一、“地方性知识”:民居之旅的文化悖论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民居都显示出不同的形态和样式,我们甚至不能简单地说中国的民居,而只能说北京民居,如四合院;山西民居,如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徽州民居,如宏村、西递;福建客家的土围子,湘西的吊脚楼以及云南民居和西藏民居等等,这就牵涉到美国阐释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提出的“地方性知识”的观点,在这种新观念下去重新审视人们各自的文化,人们必然要从笼统宏观(global)回到“地方性”(local)的立场。我们在这种“地方性知识”的观念下“重新审视”浙江民居,就要回到浙江的“‘地方性’的立场”。浙江地处东南沿海,是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从最早的河姆渡的干栏式建筑,到良诸文化中发现的井和水沟,说明浙江民居是有其文脉传承的。从浙江民居的地理方位上说,浙北有乌镇、西塘和南浔,浙西有东阳的卢宅,浦江的郑宅,兰溪的诸葛村,武义的郭洞和俞源等,浙南的永嘉楠溪江古村落,浙东的仙居高迁古村等。都带有明显的浙江地方特色。
从现在来说,浙江民居的地方性的立场,就是要保护浙江的民居。像杭州这样日益追求国际化旅游城市的所谓古都,已经很难说有真正意义上的民居了,如修复以后的吴宅,在一片高楼大厦之中成为孤岛,被拆掉一半又好不容易保护下来的河坊街,又被修旧如新,修复成了类似仿古街的商业街。等到拆得差不多了,杭州市人民政府出台了一个条例,历史有50年以上的建筑不能拆除,这非常具有讽刺意义。而绍兴也在追求国际化的大都市,将绍兴城变得非常现代。我们现在去绍兴只剩下类似鲁迅故居、沈园等几个著名的景点,而作为古城的绍兴已经基本不存在了。早年阮仪三去江南古镇劝阻乡镇的领导不要拆掉古建民居的时候,他被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而当有些江南古镇开发旅游财源滚滚的时候,那些古镇的领导又要阮仪三帮他们再建一个,真是令人啼笑皆非。为了抢救性的保护,有些地方将民居拆除,然后集中到一地集中保护(有些私人收藏家甚至收集民居),例如宁波天一阁周围的民居就是如此,但是历史地理的信息却也因此而丧失。至今素称文化之邦的浙江没有一个世界物质文化的遗产,实在令人叹息。我这样一说,似乎有着浪漫主义的伤感。也许就像有的学者所说的“现代民间文学或民俗学研究从一开始就埋下了挥之不去的浪漫主义感伤基调”。
那么保存下来的民居,往往又成为一种旅游景观。因此有民居之旅的概念。民居是供人居住的,但是一旦变成了观赏的对象,就会出现一种文化的悖论。人们去古镇和古村落旅游,是一种对故乡的记忆和怀念,“故乡是根植于逝去的往昔的神话般的纽带,这段往昔已经烟消云散:‘我们企盼着抓住它,但它无根无据,难以捉摸,我们回首找寻坚实的事物去依傍,结果发现自己怀拥虚幻的往事’。这指的是保存文化和认同的‘基础’”。“认同是个记忆问题,尤其是对‘家’的记忆的问题”。“故乡是个尚无人抵达、却又人人渴求的地方。‘故乡,这个人们诞生的地方,对每个人来说便是全世界的中心’,这种想法或者说是理想,不仅仅具有领土意义,而且恰恰唤起‘关于起源的记忆’,唤起溯祖归根这种‘无法回归’的概念。也就是说,这种旅游只是唤起回忆,而无法真正回归。
在中国古代,民居(家居)和旅游是矛盾的,台湾学者龚鹏程说道,旅行游历,是与定居乡土相对的观念。因此若无乡土,即无所谓旅游。他认为远古时期,人本即是游的。到后来居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