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留守塔里木的上海支青.doc
留守塔里木的上海支青
上海支边青年,一个令同时代人热血沸腾的称谓。遥想当年,10万上海知识青年听从祖国召唤,毅然决然放弃中国第一大城市的优裕生活,告别父母亲人,浩浩荡荡来到西北边陲的亘古荒原拓荒。苦,吃尽了干遍;累,受尽了千般,同屯垦戍边的老战士一道,硬是把祖先从未涉足的不毛之地,开拓成绿洲!他们把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无私地奉献给了开发祖国大西北的壮丽事业。壮怀激烈的几十年过去了,现在他们的孙子都快称得上叫青年了,可新疆各族人民仍称呼他们“上海支边青年”。这绝不仅仅是习惯的称呼,它饱含着新疆各族人民对上海支边青年极为深厚的情感。如今,还有不少上海支边青年在祖国的西部边陲沉淀下来,继续为边疆做贡献。
难舍这片热土
“人人都说江南好,我说边疆赛江南……”多年来,吴家宝习惯了哼着这首歌,为连队打扫卫生,在自家的小菜园种菜。歌声中,流露出他对新疆的热爱。
1963年,不满17岁的吴家宝离开上海,离开父母,豪情万丈地响应党的号召:“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支边来到新疆,分在三团六连。在团场的44年中,吴家宝务过农、打过杂、站过哨。至今,他常常回忆起当年他和上海知青在老军垦的带领下喊着号子,挥舞坎土曼劳动的情景。
那时,尽管超强的劳动使手上打出了血泡,钻心地疼,吴家宝却因每月能攒下2元钱贴补父母、养活弟妹而欣喜不已。工作表现好了,连队发奖状鼓励;生病了,老军垦把攒下舍不得吃的鸡蛋煮了端在床头;天冷了,老军垦送来了皮大衣:想家了,老军垦把他叫到家里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过年了,老军垦包了饺子总也忘不了喊他一块吃。吴家宝感受到兵团大家庭的温暖,感受到和家乡不同的生活,他很快融入其中。
在20世纪80年代的返乡大潮中,他毅然留了下来,当起了连队夜间哨兵。1997年,吴家宝光荣退休。很多上海支青退休后,选择了回上海。吴家宝他选择了留下来。
吴家宝作为夜间哨兵,多年来,整夜不睡觉,足迹踏遍了连队的每一个角落,为连队所有人营造了一个个平安夜。六连人亲切地叫他夜猫子,也习惯了枕着他来回走动的脚步声安睡。
吴家宝晚上坚持为连队站哨,白天义务打扫连队的环境卫生。干这些事情,他从不要一分钱报酬。一年中,他都扫秃了好几把扫帚。
吴家宝自己开了一小片菜地,有空就和爱人去施肥、拔草。他的菜地里有又红又大的西红柿,鲜嫩嫩的黄瓜,绿油油的韭菜,胖乎乎的灯笼椒。这些菜,他和爱人吃不完,就分送给连队其他职工。
寒来暑往,吴家宝老了,身体也大不如前。儿子不放心远在新疆的父母,一次次请他回上海,吴家宝都拒绝了。2007年春节,儿子终于忍不住,来新疆接他。吴家宝对儿子说:“我在团场生活了40多年,已经离不开这里了,习惯了这里的生活方式,适应了塔里木的风霜雪雨。让我把老骨头留在自己呆了大半辈子的新疆吧!再说,回到上海,我什么也做不了,在这里我还能为连队献点余热。”
2008年11月份,吴家宝接到90多岁高龄母亲病危的通知,打点行装踏上了归乡路。令人诧异的是仅仅16天的光景,他又出现在六连人的眼前。
用一生去感恩
2008年5月1 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后,生活并不富裕的九团上海老知青吴保弟当即向灾区捐了1 150元爱心款。像这样的爱心款,吴保弟已记不清捐过多少次了。”看到别人有难,伸出一双手,无论多少,尽一点绵薄之力是应该的。”吴保弟说。
吴保弟的家中,保存着很多过去的奖状、感谢信、荣誉证书和捐款回执等,还有一摞发黄的笔记本。这个笔记本中,记载了吴保弟爱心捐款的往事。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直到现在他一直没有停止过爱心捐款行动。
每逢别人有困难时,吴保弟总是慷慨解囊,可是对自己却有点苛刻,平时省吃俭用,从不舍得多花一分钱。因此在工作的九团得了个“老抠”的外号。吴保弟家中有一条棉被,补丁摞补丁,因为太过陈旧,被农一师阿拉尔市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收藏。吴保弟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写日记的习惯,在他的日记中记者看到这样一段话“生活需要钱,但不能仅为钱而活着,在生活中有许多公益的事需要做……把钱花在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身上,值得!”
与九团一水之隔的阿拉尔市托喀依乡(原阿克苏市托海乡),传颂着吴保弟为少数民族牧民义务做好事的故事。为了与少数民族牧民沟通,吴保弟学会了维吾尔语,这为后来他做好事提供了方便。
吴保弟有3个拿手绝活:理发、修车、磨剪刀。他经常用自己掌握的这三门手艺为牧民服务。残疾村民达吾提的轮椅坏了,一直不能出门,吴保弟听说后,来到他的家中,就地取材,帮他修好了轮椅,感动得达吾提摇着轮椅,逢人就说:“我结识了一个汉族好朋友。”
吴保弟的女儿吴琼霞说:“有一件事我至今还记忆犹新,我7岁那年,爸爸骑着三轮车到托海乡为牧民做好事,回来的路上,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