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间打开的眼界.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瞬间打开的眼界.doc

瞬间打开的眼界   2010年11月17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通过大型强子对撞机,制造并短暂捕捉到了“反物质”原子,在制造出的数以千计的反氢原子中,成功地使其中的38个存在了大约0.17秒。这个时间在普通人看来昙花一现,但对科学家来说,已足够他们进行较为深入的观察和研究了。   1908年6月30日凌晨,俄罗斯西伯利亚通古斯地区的森林里,一声巨响震耳欲聋,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天空出现了强烈的白光,气温瞬间攀升,灼热烤人,草木烧焦,附近居民惊恐万状。这一爆炸波及到多个国家,西欧国家的人们在夜空中看到了白昼般的闪光,英国伦敦的很多自炽灯骤然熄灭,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也感觉到了大地的颤动……   据估计,此次爆炸相当于1000枚原子弹的威力,数百平方公里内的城镇和森林在爆炸中毁灭。究竟是什么“秘密武器”使通古斯大爆炸的威力如此强大?这一度成为科学界的“世纪之谜”,令科学界大惑不解,众说纷纭。   直到1986年,在科学界的“反物质”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后,才有学者提出大爆炸可能系由“反物质”引起这一迄今为止较为可信的观点。那么“反物质”究竟是何方神圣,竟有如此魔力?科学家们正在不断探索,试图揭开“反物质”的神秘面纱。那么,“反物质”真的存在吗?人们能认识“反物质”吗?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什么是反物质?      自然界姿态万千、异彩纷呈:高耸的楼宇,广袤的原野,潺潺的流水,神秘的星辰……它们构成了宇宙万物,虽然形态迥异,但都由物质构成。质子、中子和电子是构成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的基本粒子。当科学家们深入基本粒子领域寻根究底时,一种新的物质隐约在他们眼前晃动,这就是“反物质”。   像质子、中子、电子结合起来形成原子一样(见右图:碳原子结构图),反质子、反中子和反电子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反原子。由反原子构成的物质就是“反物质”。   “反物质”和普通物质其实并无二致。不同的是,组成“反物质”的粒子与组成普通物质的粒子在电荷等方面相反。例如质子质量为1个单位,电荷为+1个单位,反质子质量为1个单位,电荷为-1个单位:又如,电子质量与反电子质量相同,但电子电荷为1个单位,而反电子电荷则为+1个单位,因此也有人把反电子叫做“正电子”。   科学家推测,反质子和反中子结合在一起,能组成带负电的反原子核,反原子核和反电子结合在一起能组成反原子。物质世界有多少种原子,“反物质”世界中就有多少种反原子。由此延伸下去,宇宙也有其对应的反宇宙,在反宇宙里有反星系、反恒星、反地球、反房子、反食物、反衣服,一直“反”下去,直到反基本粒子。   但蹊跷的是,“反物质”一旦同现实世界中的“正物质”接触,便会在瞬间发生爆炸,与此同时,物质和“反物质”也变为光子或介子,释放出巨大能量,产生“湮灭”现象。虽然现行理论认为,宇宙从大爆炸中诞生时,同时产生了等量的正物质和“反物质”,但现在宇宙已经存在了150亿年,科学家很难在宇宙中找到“反物质”。寻找和研究“反物质”因而成为了物理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      “反物质”的发现历程      “反物质”概念是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最早提出的。他在20世纪30年代预言,每一种粒子都应该有一个与之相对的反粒子,例如反电子,其质量与电子完全相同,而携带的电荷正好相反。后来,他因此理论获得193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932年,美国科学家安德森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粒子,它的质量和带电量同电子一样,只是它带的是正电,而电子带的是负电。正电子的发现引起了科学界的震惊和轰动,但由此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正电子的发现究竟具有偶然性,还是具有普遍性呢?如果具有普遍性,那么其它粒子是不是都具有反粒子?   于是,科学家们在探索微观世界的研究中又增加了一个寻找的目标。1955年,在美国的实验室中,反质子首先被找到,随后,又发现了反中子。上世纪60年代,基本粒子中的反粒子差不多全被科学家们找到了。一个“反物质”的世界渐渐被科学家如考古般地“挖掘”了出来。总体来说,“反物质”研究的进展稍显缓慢,原因是花费过于昂贵,用粒子加速器生产一千亿分之一克的“反物质”,需要耗资近60亿美元!而且“反物质”极不稳定,它可以把接触到的任何物质化为灰烬-…连空气也不能幸免。   1995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制造出了9个反氢原子。但实验室中造出来的反氢原子稍纵即逝,科学家无从研究它的真面目。直到2010年11月17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通过大型强子对撞机,制造并短暂捕捉到了“反物质”原子,在制造出的数以千计的反氢原子中,成功地使其中的38个存在了大约0.17秒。这个时间在普通人看来县花一现,但对科学家来说,已足够他们进行较为深入的观察和研究了。科学界为此欢欣鼓舞,认为这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突破,距离“反物质”的“真相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