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53基因在翼状胬肉组织中表达的研究论文.docVIP

p53基因在翼状胬肉组织中表达的研究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53基因在翼状胬肉组织中表达的研究论文.doc

  p53基因在翼状胬肉组织中表达的研究论文 何文林,王利华,陈容森,高阳 【摘要】 目的 通过观察p53基因在翼状胬肉组织中的表达,探讨翼状胬肉的发病与凋亡机制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25例翼状胬肉组织作为实验组,对照组选用正常眼鼻侧结膜组织,制作石蜡切片后常规HE染色和p53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实验数据进行秩和检验。结果 实验组中的p53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freelm,组织大小约3~4mm。取材后即置入10%的甲醛溶液浸泡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 1.2 石蜡切片的制作 从10%甲醛溶液中取出组织,流水冲洗过夜,依次采用乙醇梯度脱水,70%乙醇15s,80%、90%、95%、100%乙醇各3h,二甲苯透明3次,每次10min,从低熔点石蜡到高熔点石蜡浸蜡,共3次,每次1h。包埋,4μm连续切片,每个石蜡块切4~5张。 1.3 HE染色 将组织切片依次放入二甲苯脱蜡和95%乙醇各2次,每次1min;蒸馏水冲洗2次,每次5min;苏木精染色液浸染10min;流水冲洗5min;0.5%伊红乙醇浸染2min;95%乙醇和无水乙醇脱水各2次,每次2min;滴中性树脂,加盖玻片,光镜下观察翼状胬肉组织的病理学改变。 1.4 免疫组化染色 切片脱蜡至水化,橼酸微波抗原修复15min,3%H2O2室温孵育10min,以消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活性。PBS浸泡3×5min,加入即用型鼠抗人p53单克隆抗体,4℃过夜,PBS冲洗3×5min,滴加生物素标记的二抗,室温孵育30min,PBS冲洗3×5min,每张切片滴加约50μl抗生物素-过氧化酶溶液,室温30min。PBS冲洗3×3min。滴加新鲜配制的DAB溶液显色3~10min。用自来水冲洗,苏木素复染,中性树胶封固。以PBS替代一抗作为阴性对照。阳性对照片由福州迈新公司提供。 1.5 结果判断标准 以细胞浆内出现棕色或棕黄色颗粒为阳性染色,每张切片在高倍显微镜下(200倍)随机选择5个视野,计算每个视野阳性细胞率,取平均值作为该标本的阳性细胞率。根据阳性细胞数占上皮细胞的比例判断结果:0~5%为阴性 (-),5%~25%为弱阳性(+),25%~50%为中等阳性(++),>50%为强阳性(+++)。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软件,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实验数据进行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HE染色 2.1.1 正常结膜的组织学表现 结膜分为上皮层和基质层。上皮层由3~5层细胞组成,表层为扁平细胞,中层为多边形细胞,基底层为立方形或柱形细胞。基质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其间有散在的毛细血管,少量成纤维细胞、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2.1.2 翼状胬肉组织的病理学表现 胬肉组织上皮层均可见不同程度的增生。上皮下组织可见成纤维细胞增生活跃、新生血管增多,在血管周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少量的中性粒细胞。 2.2 免疫组化染色 在翼状胬肉中,p53蛋白染色阳性细胞主要位于上皮细胞基底层。p53基因蛋白产物阳性反应呈棕黄色颗粒,在细胞核呈阳性表达。p53蛋白在两组中的表达见表1,翼状胬肉中的p53蛋白含量较正常结膜高,两者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 0.01)。表1 p53蛋白在翼状胬肉和正常结膜样本中的表达(略) 3 讨论 翼状胬肉是一种组织增生性疾病,以新生的纤维血管组织自球结膜生长向角膜表面侵袭为其特点。目前,关于翼状胬肉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明确。翼状胬肉的临床表现为新生的组织不断生长、增厚,并逐渐侵入角膜,手术切除后易复发,治疗效果不甚理想[3]。此特点与肿瘤组织相似,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是细胞异常增殖和凋亡失衡。翼状胬肉的发病可能代表着细胞增生和凋亡的异常。 目前,已发现的凋亡相关基因多达数十种,根据其功能的不同可分为三类:抑制凋亡基因,如Bcl-2、EIB等;促进凋亡基因,如p53、Bax、Fas等,双向调控基因;如c-myc、Bclx等。 p53 基因参与细胞DNA的修复与合成,调节细胞的分化、凋亡,控制细胞的周期,是引起人类肿瘤发生最常见的突变基因。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与许多环境因素相关,如紫外线刺激、慢性充血和炎症等。其中,紫外线是最重要的环境致病因素,户外工作者(接受紫外线辐射较多) 的p53蛋白表达较户内工作者明显增多,提示紫外线可能引起p53蛋白的异常表达[4]。 p53作为抑癌基因,主要的生物学作用是调控细胞周期和诱导细胞凋亡,维持基因组和细胞稳定,抑制肿瘤生长。p53基因定位于17P13.1,长度约20kb,由11个外显子和10个内含子组成,人p53蛋白由393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53×103。p53分为野生型和突变型,野生型为肿瘤抑制基因,可抑制在培养过程中有其他癌基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