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宝黛钗的悲剧性探究曹雪芹的创作理想
摘 要:本文通过对红楼梦文本和脂批的分析,认为带有脂批的《石头记》就是一部完整的作品。通过分析,黛玉形象是作者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理想追求和理想不能实现、净土在何方的思想苦闷的化身,宝钗形象是作者“补天”理想的实践者和终结者,宝玉形象是作者人生前半部的概括,本文试图从五个方面探究曹雪芹的创作理想:作者在宝黛钗的身上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探索和苦闷。
关键词:曹雪芹;宝黛钗;悲剧性;创作理想
红楼梦是一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完美融合的伟大作品,但也是一部争议最多的作品。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爱情悲剧的主角,钗黛是薄命司并列冠军,她们性格不同,但却同样命薄,在这三个主要人物的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曹雪芹的影子,体会到曹雪芹思想的脉动。作为文字艺术的《红楼梦》是一部看似不完整的作品,是文学作品中的维纳斯。那么红楼之“臂”是主动“舍”去,还是“半拉子”工程,还是如脂批中所说:被“借阅者迷失”了呢?
一、完整的作品才能体现作者的创作理想。
(一)石头记曾经是一部完整的作品。
1. 石头记曾经完整过。
从发现年代最早的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就提到“从头至尾抄录回来”的。“抄录”当然是“假话”,托辞,但“从头至尾”则充分说明“石头”上所“记”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再从脂批中几处提到“迷失”和多处暗示后半部情节内容,脂砚等批者当然是见过后半部“原稿”的。
2.曹雪芹有能力和时间完成“接肢手术”。
(1)曹雪芹的卒日。
“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这一条争议颇多,但这四字在干支纪年中,应为误记:壬午年根本就没有除夕!请看下表:
公元 1762.1.24 1762.2.4 1763.2.4 1763.2.12 农历 1761.12.30 1762.1.11 1762.12.22 1762.12.30 干支 辛巳年 壬午年 癸未年 癸未年 年号 乾隆二十六年 乾隆二十七年 乾隆二十七年 乾隆二十七年 节气(节日) 除夕 立春 立春 除夕 从表中可以看出“壬午除夕”虽有争议,但仍然能够表达了一个准确的时间:乾隆二十七年除夕,农历1762年12月30日。
(2)曹雪芹寿命几何?
有关曹雪芹去世时的年龄主要有两条证据:
敦诚的《四松堂集》稿本中《挽曹雪芹(甲申)》诗所载的“四十年华付杳冥,哀旌一片阿谁铭”。
张宜泉的《春柳堂诗稿》,诗稿中《伤芹溪居士》一诗附的自注:“其人素性放达,好饮,又善诗画,年未五旬而卒。”
从相关资料上来看,与敦诚相较,张宜泉对曹雪芹的了解并不很多,这个“未”字也可解作“不了解”,也就是说张知道曹没活到50岁,但具体多少岁并不清楚。从这个注的语气看也确实比较客观,说明张与曹的交情应该一般。而“四十年华”句充满惋惜、悲伤之情,应该较为可信。
(3)曹雪芹有时间和能力完成“迷失”的后半部。
由此回溯,如果曹雪芹死时40岁,那么他应该出生在雍正元年,如果年龄上有一两岁的出入,那么到曹頫被抄家时,曹雪芹就有7岁左右。甲戌“重评”时,就有34岁左右,之前两年左右还有初评,那么经过“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过程向前倒推,曹雪芹开始创作时候,约在22岁。(请参阅下表)
雍正元年 公元 1723年 癸卯 乾隆19年 公元 1754年 甲戌 乾隆24年 公元 1759年 己卯 乾隆25年 公元 1760年 庚辰 乾隆27年 公元 1762年 壬午 乾隆32年 公元 1767年 丁亥 从此表可以看出,这绝不是一个“半拉子”工程。即使因为“借阅”而“迷失”,“五次增删”的过程也应当会留下相当多的素材,即使从甲戌年开始补写“迷失”的部分,也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3.红楼梦的“迷失”之迷。
“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这是有关的“脂批”:
26回甲戌眉批:“狱神庙”红玉、茜雪一大回文字惜迷失无稿。
②第26回回末甲戌总评:“前回倪二、紫英、湘莲、玉菡四样侠文皆得传真写照之笔,惜‘卫若兰射圃’文字迷失无稿,叹叹!”
③二十回庚辰眉批:茜雪至“狱神庙”方呈正文。袭人正文标目曰“花袭人有始有终”,余只见有一次誊清时,与“狱神庙慰宝玉”等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如果甲戌本的过录是严格遵循原本,或者就是原本,那第29回回末总评就能说明在甲戌之前就已经迷失。
现存甲戌本还有以下几个特征:
(1)“双行夹批”之迷。
现本“双行夹批”显然是预留好的,笔迹与正文不同,必然有前批在先,才能使预留位置准确、合适。也就是说,甲戌原本“双行夹批”是有意而为之。
(2)甲戌本的特别之处。
甲戌本主要抄者书法虽劣,且有不少误笔,但较之于他本,态度认真,文字工整。抄评语者是另外一个人,应为藏书者。其中有些正文(如:第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从全球视角看中国政策微调.doc
- 从公司治理探讨美国公司监督制度之运作.doc
- 从共产党高级将领到寺庙高僧.doc
- 从农业发展历史看科学与人文的互动.doc
- 从几个汉字看古代中国婚姻制度与习俗文化.doc
- 从刘基词透视其矛盾人生 (2).doc
- 从副职到正职的路有多远.doc
- 从动态对等理论看寒暄语的英译.doc
- 从北京出发全国自驾游路线(西北).doc
- 从十五连盏灯谈古代人文思想.doc
- 初中生亲子阅读与阅读策略训练研究论文.docx
- 高中数学课堂如何提升学生空间想象力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docx
- 初中英语课堂互动模式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改革与实践研究论文.docx
- 小学美术教育中创新思维培养路径研究论文.docx
- 绿色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优化策略论文.docx
- 小学生早餐饮食习惯对视力保护作用的研究与饮食习惯教育论文.docx
- 初中生艺术社团活动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实证研究论文.docx
- 小学数学课堂学生数学学习心理辅导策略创新研究论文.docx
- 劳动教育在学生劳动教育理论研究中的地位论文.docx
- 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目标与多元智能理论的结合实践论文.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