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宝黛钗的悲剧性探究曹雪芹的创作理想.docVIP

从宝黛钗的悲剧性探究曹雪芹的创作理想.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宝黛钗的悲剧性探究曹雪芹的创作理想 摘 要:本文通过对红楼梦文本和脂批的分析,认为带有脂批的《石头记》就是一部完整的作品。通过分析,黛玉形象是作者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理想追求和理想不能实现、净土在何方的思想苦闷的化身,宝钗形象是作者“补天”理想的实践者和终结者,宝玉形象是作者人生前半部的概括,本文试图从五个方面探究曹雪芹的创作理想:作者在宝黛钗的身上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探索和苦闷。 关键词:曹雪芹;宝黛钗;悲剧性;创作理想 红楼梦是一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完美融合的伟大作品,但也是一部争议最多的作品。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爱情悲剧的主角,钗黛是薄命司并列冠军,她们性格不同,但却同样命薄,在这三个主要人物的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曹雪芹的影子,体会到曹雪芹思想的脉动。作为文字艺术的《红楼梦》是一部看似不完整的作品,是文学作品中的维纳斯。那么红楼之“臂”是主动“舍”去,还是“半拉子”工程,还是如脂批中所说:被“借阅者迷失”了呢? 一、完整的作品才能体现作者的创作理想。 (一)石头记曾经是一部完整的作品。 1. 石头记曾经完整过。 从发现年代最早的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就提到“从头至尾抄录回来”的。“抄录”当然是“假话”,托辞,但“从头至尾”则充分说明“石头”上所“记”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再从脂批中几处提到“迷失”和多处暗示后半部情节内容,脂砚等批者当然是见过后半部“原稿”的。 2.曹雪芹有能力和时间完成“接肢手术”。 (1)曹雪芹的卒日。 “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这一条争议颇多,但这四字在干支纪年中,应为误记:壬午年根本就没有除夕!请看下表: 公元 1762.1.24 1762.2.4 1763.2.4 1763.2.12 农历 1761.12.30 1762.1.11 1762.12.22 1762.12.30 干支 辛巳年 壬午年 癸未年 癸未年 年号 乾隆二十六年 乾隆二十七年 乾隆二十七年 乾隆二十七年 节气(节日) 除夕 立春 立春 除夕 从表中可以看出“壬午除夕”虽有争议,但仍然能够表达了一个准确的时间:乾隆二十七年除夕,农历1762年12月30日。 (2)曹雪芹寿命几何? 有关曹雪芹去世时的年龄主要有两条证据: 敦诚的《四松堂集》稿本中《挽曹雪芹(甲申)》诗所载的“四十年华付杳冥,哀旌一片阿谁铭”。 张宜泉的《春柳堂诗稿》,诗稿中《伤芹溪居士》一诗附的自注:“其人素性放达,好饮,又善诗画,年未五旬而卒。” 从相关资料上来看,与敦诚相较,张宜泉对曹雪芹的了解并不很多,这个“未”字也可解作“不了解”,也就是说张知道曹没活到50岁,但具体多少岁并不清楚。从这个注的语气看也确实比较客观,说明张与曹的交情应该一般。而“四十年华”句充满惋惜、悲伤之情,应该较为可信。 (3)曹雪芹有时间和能力完成“迷失”的后半部。 由此回溯,如果曹雪芹死时40岁,那么他应该出生在雍正元年,如果年龄上有一两岁的出入,那么到曹頫被抄家时,曹雪芹就有7岁左右。甲戌“重评”时,就有34岁左右,之前两年左右还有初评,那么经过“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过程向前倒推,曹雪芹开始创作时候,约在22岁。(请参阅下表) 雍正元年 公元 1723年 癸卯 乾隆19年 公元 1754年 甲戌 乾隆24年 公元 1759年 己卯 乾隆25年 公元 1760年 庚辰 乾隆27年 公元 1762年 壬午 乾隆32年 公元 1767年 丁亥 从此表可以看出,这绝不是一个“半拉子”工程。即使因为“借阅”而“迷失”,“五次增删”的过程也应当会留下相当多的素材,即使从甲戌年开始补写“迷失”的部分,也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3.红楼梦的“迷失”之迷。 “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这是有关的“脂批”: 26回甲戌眉批:“狱神庙”红玉、茜雪一大回文字惜迷失无稿。 ②第26回回末甲戌总评:“前回倪二、紫英、湘莲、玉菡四样侠文皆得传真写照之笔,惜‘卫若兰射圃’文字迷失无稿,叹叹!” ③二十回庚辰眉批:茜雪至“狱神庙”方呈正文。袭人正文标目曰“花袭人有始有终”,余只见有一次誊清时,与“狱神庙慰宝玉”等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如果甲戌本的过录是严格遵循原本,或者就是原本,那第29回回末总评就能说明在甲戌之前就已经迷失。 现存甲戌本还有以下几个特征: (1)“双行夹批”之迷。 现本“双行夹批”显然是预留好的,笔迹与正文不同,必然有前批在先,才能使预留位置准确、合适。也就是说,甲戌原本“双行夹批”是有意而为之。 (2)甲戌本的特别之处。 甲戌本主要抄者书法虽劣,且有不少误笔,但较之于他本,态度认真,文字工整。抄评语者是另外一个人,应为藏书者。其中有些正文(如:第2

文档评论(0)

nhgd00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