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功次制度初探.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代功次制度初探 ?《汉书》记载自佐史至丞相十二万二百八十五人,这支庞大的队伍是如何维持自身规模与规范内部流动的呢?自古及今的学者多将察举、征辟制作为汉代主要的仕进制度,然而,如果我们将十二万二百八十五人作为考察的对象,就会发现一些长久以来被忽略的重要问题:首先,每年只有极少数官吏被举,绝大多数汉代官吏终其一生与察举无缘。其次,被举孝廉为秩百石以下少吏,被察廉吏为秩六百石以下黄绶吏,大部分中高级官吏都不在察举的范围之内。再次,郡国守相只有权辟除百石以下少吏?贤良方正等特科不定期举行而且每次不过百余人。征辟一途不可能全部满足经常出现的官吏缺员。最后,岁举孝廉始于武帝元光元年,举秀才更晚。那么,自汉朝建立以来的五六十年间,官吏是依据什么黜陟,这一制度在察举出现后是继续存在,还是被取代而消亡了呢?显然,察举征辟制之外,还有一项仕进制度左右着十几万官吏的命运。幸运的是,本世纪初以来发现的大批汉简为了解该项制度提供了真实的原始资料,国内外已有一些学者进行了研究。 一? 关于汉代的功与劳 ? 以功劳行田宅,功劳是获得官爵与赏赐的依据?,蔺相如从赵王与秦昭王会于渑池,以其英勇表现而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老将廉颇对此十分不满:“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对照司马迁的记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功指军功,劳,指军功之外一切为政府的服务,军功有其严格的计量标准,劳则是以累积时间来计算的,二者不可混通。? 二? 汉代军功制度 汉代基本承袭了秦的军功制度,又增加了若干新的内容。 秦以战而能斩首有功者为上。汉五年大封功臣时,诸将所依据的是:“ 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功城略地大小各有差。” 排列功臣位次时,众功臣又说: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 最多,宜第一。于此可见汉代对秦军功制的承继关系。? 汉代军功,于上述者外,又有破贼,破群盗,追捕?。这是因为汉代基本上处于和平发展时期,国家军事力量在防守边境的同时必须保障内郡地方治安,而且地方社会秩序的稳定是政权统治的基础?,功的大小多寡决定官吏升迁时的秩等与赏赐数量,因此功的计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对于将帅校尉来说,土地的狭阔,城之大小, 俘获敌方将帅的职务高低, 攻战的时间,次数等都构成评判功之大小的依据。 官吏因军功而获得提升的事例在两汉年间十分普遍,略举几例如下: 李广从弟李蔡初为郎事文帝,景帝时积功劳至二千石,从卫青击匈奴右贤王有功中率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代公孙弘为丞相。景帝时,李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周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徙为上谷太守。武帝时朱买臣为会稽太守,受诏与将军破东越,有功,征入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贰师将军伐宛,其所将军官吏为九卿者三人,诸侯相郡守二千石百余人,千石以下千余人。名将赵充国始为骑士,武帝时以军功拜为中郎,昭帝时以击氐人迁中郎将,宣帝时以军功为少府,杜周之孙杜缓少为郎,本始中击匈奴,还为谏大夫。酒泉太守辛武贤之子辛庆忌少以父任为右校丞,战功拜为侍郎。上党冯奉世武帝末以良家子选为郎,后以 击莎车有功,为光禄大夫,水衡都尉。严延年由丞相掾为好令,神爵中从军,还为涿郡太守。顺帝末冯绲为车骑将军,荆州平定而推功于从事中郎应奉,荐以为司隶校尉。桓帝时,度尚擢为荆州刺史,出兵三年,群寇悉定,七年封右乡侯,迁桂阳太守。 三? 汉代劳绩制度 汉代,从军出征达到立功标准则称为功,未达到标准则只能按服役期的长短记作劳,内 地官吏的任职期间亦记作劳?功可记作功一、功二,而劳都是以日数来计算,这种区分功与劳的制度起自战国或更早,在汉代边郡戍卒中依然被保留使用,汉简中有许多记载居延地区士卒校尉功劳的簿书,其中有只记劳绩日数的,也有兼记功与劳的,基本格式是功记载在劳前,这些功劳簿书中的中功与中劳,是秦汉时期记载官吏功劳的规定用语。 ??赐劳与增劳都是依据法令或诏书奖励官吏以任职期间,官吏据此可以提前获得提升或回 到内地,夺劳即秦律中的弃劳,官吏必须无偿为政府服满被夺的劳日数,是对官吏的一种处罚制度。官吏的功劳必须按时记载,上报到所属部门备案,这就是上劳 与上功制度。 四? 对伐阅官簿的管理制度 在汉代,记载官吏功劳,籍贯,年龄,身长,家庭住址等数据情况的档案称为:伐阅官 簿。汉代官吏任用有财产上的限制。景帝后元二年五月诏书改“訾算十以上乃得宦”。为“訾算四得宦”而“伐阅官簿”亦可略称为“伐阅簿”或“官簿”。县令长以上治民并接受刺史、丞相府考课的地方官等。还记有任职期间的考课内容。如丙吉为丞相时,相府驭吏为边郡人“习知边塞发奔命警备事,尝出,适见驿骑持赤白囊边郡发奔命书驰来至。驭吏因随驿骑至公车刺取。知虏入云中、代郡,遽归府见吉白状。因曰:恐虏所入边郡二千石长吏有老病不任兵马者,宜可豫视,吉善其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gjhn44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