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背景下的课堂教学选读.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 引入: 我常常有这样的感觉,哪就是:做教师越来越难,尤其是在课改大形势下做中小学教师。 有这样一则短信:“投身教育英勇无畏,西装革履貌似高贵,其实生活极其琐碎,为了生计吃苦受累,鞍前马后终日疲惫,……抛家舍业愧对长辈,身在其中方知其味……”这一定程度上是我们教师的真实写照。 除了教学工作的各种琐事以外,还要参加各种类型的考核,如:资格认定、评职、业务考核等等,这些考核中无论是讲课还是笔试都无一例外的要求要体现新课程理念。这说明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应该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而在目前的教学中仍有许多与新课程要求不相适应的状况存在。 课堂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㈠普遍性问题: 四化:教条化、模式化、单一化、静态化 教条化: 惟教材、惟教参、惟教案 无激情、无创造、无灵性、无活力 平铺直叙、机械劳动、简单重复、应付与无奈 模式化 程式化的教学结构: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知、练习巩固、布置家庭作业 教学需要模式,但不要模式化,忌以惟一来替代多样,忌用刻板替代灵活 (教学与管理行为上的模式化) 单一化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教学组织形式:秧田式排列、单一化的学习活动 活动角色:教师的绝对核心地位+少数学生的参与 静态化 缺少真正的互动、交往 只教固定化了的知识,极少涉及探究知识的方法 课堂教学中的八多八少: 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 一问一答多,探索交流少; 操练记忆多,鼓励创新少; 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 照本宣科多,智力活动少; 显性内容多,隐性内容少; 应付任务多,精神乐趣少; 批评指责多,鼓励表扬少; 多和少换个位置,就有了新课程的理念,但在课堂教学的环节上真正体现出新课程理念来就很难了。我们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在一节音乐课上,一位教师正在教歌曲《快乐的小骑兵》。这位教师设计的活动花样繁多:从乘火车出发到内蒙古旅游,到摹仿“呜……咯嚓、咯嚓”的小火车声,一会儿拉着学生在教室里“东奔西跑”,一会儿让学生学骑马,一会儿又让学生手舞足蹈、敲敲打打。在这期间,老师最核心的讲解学生根本没听清。一堂课下来,学生们撒欢儿撒得倒很开心,但会唱的学生寥寥无几。 案例二:一位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老师在教课文《画家乡》,课文分五段,第一段由老师示范,引导学生从朗读生字到重点词语、段落大意。接下来老师宣布小组讨论,满教室开始了嗡嗡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人都在张嘴,各执一词,谁也听不清在讲什么。教师在一旁任其探究,最后分组汇报。小组代表汇报完,老师刚要总结两句,下课铃响了。 (二)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表演作秀、迷失目标(案例一) 小组活动(放任自流)无实效(案例二) 重教材轻课标 课件主导课堂 满堂发问 滥用赏识 小组合作流于形式无实效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进行个性化的独立思考和学习探究,并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结论。独自解决不了的问题才有必要提交小组讨论,并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解决问题。而许多老师的教学实践却违背了这一精神:老师提出问题后,马上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要求每个小组都有记录员,负责记录整理讨论的意见要点),于是学生热热闹闹了一阵子后(其中发言的往往是少数人),各组记录员开始分别表达意见;最后是教师统一大家的认识。这样做的结果,许多时候都是小组讨论代替了个体的独立思考。在一些教师的观念中,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就应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不讨论就不足以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在很多的优质课评比大都采用了分组讨论的形式,但是都用得非常不适宜。可见,从一定意义说,不适宜的分组讨论已经成为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流弊”。重教材轻课标 从理论上讲:“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从实践上来看:当前中考命题的依据是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评价的依据也是课程标准(如优质课评比)。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依标施教是创造性使用教材进行有效教学的必由之路。但某些教师却只会牢牢抓住教材而忽视了课程标准,违背了新课程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理念。过多的使用课件 关注学生不足 由满堂灌到满堂问 新课程的课堂中,满堂问也是一种普遍现象,以为多问就体现出了新的理念。学生被教师纷繁芜杂的“问”搞得迷迷瞪瞪、晕头转向。笔者曾统计过,某个老师上公开课从开始一直“问”到底,总共设计了60多个“问”,课堂被“问”得乱七八糟。我们并不反对教师提问,问题是“问”得是否适宜,是否科学、是否有重点和层次性,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得多少虽不能以次数的多寡论,但总有一个适度问题,同时还要分出“主问”和“次问”。教学方式单一虽然也有一问一答,但问题设计不合理,未能激发学生思维,问题提问非常随意,大量的问题是“是不是”“对不对”“有没有”等不需动脑的问题,教学中往往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重点不突出,难点未突破,而一些无

文档评论(0)

5029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