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大桥作文400字.doc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渭河大桥作文400字

渭河大桥作文400字 K70+998渭河特大桥设计说明 一、概述 渭河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从西向东穿越甘肃、宁夏和陕西三省,在潼关港口一带汇入黄河,其支流较多,均由北向南或由南向北流入渭河。渭河以北较大支流有北洛河、石川河,渭河以南有沋河、赤水河、罗夫河、长涧河等。黄河自北向南由本区东侧流过,直接入黄河的支流有凿开河、涺水、徐水沟、金水沟、沮河等。总计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69条,其中100平方公里的河流42条。渭南地区多年平均径流量8.88亿立方米。海拔330~430米。 渭河华县站多年平均径流量92.5亿立方米,流域面积106498平方公里。河谷宽阔,谷底地形平坦,两侧发育河漫滩、阶地,南岸一级阶地低缓,宽4~10km。在桥位处河床宽207米,河谷宽3513米。两岸为耕田。 K70+998渭河特大桥为韦庄至罗敷公路跨越渭河的特大桥,大桥北临三里村,南接良坊村,交角90°。桥梁起点桩号为K68+773,终点桩号为K73+223。桥梁全长4457米,最大桥高24.0米,桥轴线与水流方向的交角为90度。大桥在K69+278跨越渭河北大堤,K72+805处跨越渭河南大堤。桥梁桥墩按法线方向布设,平面线型由主梁长度和护栏调整。在桥台处背墙前缘线与梁端线平行布设。 3.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0.2g,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地震基本烈度为度。 4.设计洪水频率:1/300。 四、工程地质条件 4.1 地形、地貌 桥址区位于渭河冲积一级阶地及渭河河漫滩地貌单元,地面高程介于328.41~341.95米,相对高差13.54米,地形起伏较大。 4.2水文地质条件 1、地表水 桥址区地表水体主要为渭河河水、农田及村庄附近的排水及灌溉水渠。 (1) 渭河河水 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从西向东穿越甘肃、宁夏和陕西三省,在潼关港口一带汇入黄河。在项目区内总体呈东西向,于华阴市和大荔县之间流过;渭河为季节性多泥沙河流,流域内年降水量平均500mm左右。本段渭河河谷宽阔,谷底地形平坦,两侧发育河漫滩、阶地,南岸一级阶地低缓,宽4~10km。拟建的渭河大桥跨河段,勘察时河宽约200~220m,水深约4~7m,河南岸岸坡较陡,北岸较缓。河水流量受大气降水影响较大,同时为区内大气降水及地表水的径流排泄区。 (2) 水渠 桥址区跨越的农田及附近居民的排水及灌溉水渠,水渠宽一般为0.6~1.5m,深约50cm。水深随降雨和灌溉的需要而变化,同时为大气降水及地表水的径流排泄区。 2、地下水 桥址区地下水埋藏较浅,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受区内渭河河水影响较大。勘察期间,测得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为2.70~5.90m。 根据本次勘察采取的桥址区区内地下水及渭河河水水质分析结果报告:区内渭河河水及地下水对砼结构均不具腐蚀性。 4.3地层时代、成因及岩性特征 据区域地质资料及钻探和工程地质调绘,桥址区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耕植土(Q4ml),冲积(Q4al)粉土、粉质粘土、中砂及粉细砂,上更新统冲积(Q3al)粉质粘土、粉土、粉细砂及中砂组成,揭露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 二、技术标准与设计规范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01-2003) 2.《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G D60-2004) 3.《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JTG D62-2004) 4.《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JTG D63-2007) 5.《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 (JTG D61-2005) 6.《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技术规范》(JTG D81-2006) 7、《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 8、《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 三、技术指标 1.设计荷载:公路-级。 2.桥面净空:整体式半幅12.9米宽: 0.5米(防撞护栏)+11.5(行车道)+0.9米(波形护栏)。桥面设双向2%横坡。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 1 - 耕植土(Q4ml):主要由粘性土含粉砂组成,见大量植物根系,稍湿,松散。工程性质差。揭露层厚0.40~0.50m。 黄土状土(Q4al):褐黄、黄褐色,土质较均,局部含少量粉砂及粉土,见有蜗 牛壳碎片,湿,可塑。揭露层厚2.50~3.10m。 粉土(Q4al):褐黄色,局部含粉细砂,湿,松散~稍密状。揭露厚度1.50~12.20m。 粉质粘土(Q4al):褐黄、灰褐、灰黄等色,局部含少量粉砂,湿,软塑~可塑。揭露层厚3.70~9.00m。 中砂(Q4al):黄褐、灰黄等色,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及云母,局部含粉细砂,饱和,稍密。揭露层厚4.00~7.70m。 粉质粘土(Q4al):灰褐、黑褐等色,局部含少量粉细砂,局部含少

文档评论(0)

104514146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