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言》中的“知己”主题看冯梦龙的至情观.docVIP

从《三言》中的“知己”主题看冯梦龙的至情观.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三言》中的“知己”主题看冯梦龙的至情观.doc

从《三言》中的“知己”主题看冯梦龙的至情观   摘要:冯梦龙的《三言》不仅是他对宋元话本经典化地择取,同时也加入了其自身的价值判断标准。以“知己”主题选入《三言》,体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情感价值观,从中能够管窥出冯梦龙的至情观。   关键词:知己;至情;浪漫主义;情教   中图分类号:I0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4-0009-02      文人是一个时代精英思想的集中体现,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审美风尚和精神追求,他们既是传统思想的传播载体,同时又将自己对文化的理解通过文本创作渗透到作品中去。冯梦龙《三言》编撰的成功在于他既对宋元话本加以了文人化的整理,同时又融入了作者自身的主观情思和价值判断。从“三言”中作者对“知己”主题的选择来看,文人对话本的加工充分体现了其情感价值标准。冯梦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富有哲学气质的文学家之一,“情”是冯梦龙文学观的核心范畴,我们透过“知己”话题更能理解其至情观。他的言情理论已经不单纯是涉及具有文学色彩的“情”,而更多的是通过“情”来表现他的理论。   一、“知己”主题的定位   依据《辞海》的解释,知己是一种基于朋友意义,而超越朋友情谊,知此知彼,知心知觉,具有某种默契的交往友谊。在我国历代的作品中也多有关于知己的议论,从《战国策?楚策四》:“骥於是?a而喷,仰而鸣,声达於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史记?刺客列传》:“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曹植《赠徐干》诗:“弹冠俟知己,知己谁不然。”等章句中都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对“知己”的深刻定义。“三言”中关于知己的话题有《古今小说》第七卷(羊角哀舍命全交)、第八卷(吴保安弃家赎友)、第十六卷(范巨卿鸡黍死生交)、《警世通言》第一卷(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三言》是从宋元话本中经过文人加工创作的成品,是明代(拟话本)小说的翘楚,涉及朋友之情的篇章众多,但甘愿为朋友而付诸一切的知己话题却成为了小说中的经典。被收入到抱瓮老人《今古奇观》中的就有第十一卷(吴保安弃家赎友)、第十二卷( 羊角哀舍命全交)、第十九卷(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可见作者是有意选择这个视角进行深度强化的。   二、“情”之理想世界的愿景   冯梦龙在《情史序》中言:“天地若无情,不生一切物。一切物无情,不能环相生。生生而不灭,由情不灭故。”而且还自云“少负情痴”。可见他是个至情之人。对“知己”主题的把握乃是其构建乌托邦式情感的体现。“知己”故事流传甚广,经久不衰,在流传过程中不仅反映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形态,而且经冯梦龙的再度加工更突显了对超越生死之情的肯定。以《羊角哀舍命全交》故事为例,在《后汉书?申屠刚传》、《文选》卷五十五、《独异志》卷下、《六朝事迹编类》、《析津志》、《曲海总目提要》卷三十一《金兰谊》中都有记载,只是在这些故事的记载中或多或少的添置了些情节,《六朝事迹编类》卷下《左伯桃墓》及《析津志》中则多加入了个见证者鲁公颜真卿,以此说明故事的真实性,而《曲海总目提要》卷三十一《金兰谊》中还详细记述了家庭纷争等细节。直到这个故事发展到《三言》后“情”的介入才鲜明化。羊角哀和伯桃陷入困境时二人互相体谅对方,伯桃不惜以生命为代价而保全羊角哀的这一情节被冯氏强化,伯桃深明大义的言论不仅感动了羊角哀,更打动了无数读者。二人的情真意切更是在羊角哀以死助伯桃战荆轲的情节上达到高潮。角哀的“生死共处,以报吾兄并粮之义。”的临终嘱托让情感的力量升华到了无与伦比的境界。主人公的形象也随之而光辉高大。而《羊角哀舍命全交》在《清平山堂话本》中的题目却是《羊角哀死战荆轲》,通过“舍命全交”这四个字也能看出冯梦龙的有意改动是为了赞扬一种宁肯牺牲性命也要助友的崇高品格。冯梦龙恣意放笔于自然而真实的“情之至”处,将其至情发为歌吟,倾注着他对生命和友情的无限关注,寄托着他对人性的哲理思考。在《范巨卿鸡黍死生交》中为了守约不惜求死而以魂魄相赴的范巨卿同样体现了真情无价,以死相报的观念,仅为一饭之约不惜生命,诚信之所至,真情之所感都是真情力量的体现。在此,至情观念得到了充分肯定。这种无功利的真心,纯朴的交友之心,热烈的真诚之心和为知己者死的坚决之心,是一种无论时间的流转,生死的轮回都抹不去的至情。人类与生俱来的真情得到了全面生动的表达,这生命的真情气息生生不息、自然天成,它的力量之巨大可以超越生死。冯氏认为“四大皆幻设,唯情不虚假”。 这与石昌渝先生言:“‘小说’的价值不系于实录与否,而在‘情’之有无”是同样的道理。知己话题被作为经典实属其情之真切,其情之动人,这种生死之交升华到超越现实功利的境界,使情感本身具有形而上的意味,感情基调之震慑人心达到了虽死犹生的程度。这些都反映出冯氏希望以“情”建立乌托邦式美好世界的愿景,通过对“知己”类故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