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最后复习阶段争拿高考文言翻译10分.docVIP

如何在最后复习阶段争拿高考文言翻译10分.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如何在最后复习阶段争拿高考文言翻译10分.doc

如何在最后复习阶段争拿高考文言翻译10分   摘 要: 如今,文言文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其在高考试卷中的分值很大。而文言文的翻译又是学生难以得高分的部分,鉴于此,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在高考最后复习阶段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些方法和技巧进行分析。   关键词: 高考 文言文 翻译      江苏卷近几年对文言文的要求变化不大,其中单项选择9分,翻译10分,之所以要高度关照翻译的10分,是因为这不仅是本阵地的10分,而且与选择的9分相关。如果要流利、顺利地翻译,考生必须能确切地把握文意,融会贯通上下文,而做到这些要准确地把握一系列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而以上又是文言选择通常考查的内容。   换句话说,这10分的翻译题是最能体现文言实力的10分,对这10分的高度关注实际上是对19分的关注。   那么,该怎样去拿这10分呢?   一、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对考卷中的各种题型都适合,但在还有200天的日子里去遍读群书,并书读百遍,这是一件不大可能的事。其实,这里的“书”是指教材中一些典范的、经典的文言文,这些一定要读熟,读透。如《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劝学》《师说》《六国论》《赤壁赋》《五人墓碑记》《季氏将伐颛顼》《寡人之于国也》《陈情表》《邹忌讽齐王纳谏》《阿房宫赋》《魏公子列传》《淮阴侯列传》《屈原列传》《高祖本记》……   虽然高考卷中不出现这些文章,但考卷中常出现联及书本的现象,如2005年江苏卷文言文第一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及觉,痛咎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B.强饮客,客辞 王子皇孙,辞楼下殿   C.即自引满 引壶觞以自酌   D.赋税不时,观察使数诮责 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   第二题:文中“为开救”的“为”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B.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C.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D.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其中列出的选项都是经典课文里的例句。   更重要的是,典范文言文相当于现在普通话中的常用语,如北京人说、上海人说、江苏人说,同样,这些典范文言文中的虚实词、句式,也要读熟读透才能举一反三。书本书本,以书为本,许多皆可从书中找出依据。   如扬州市2007―2008学年度第一次调研试卷《宋史?陈规传》的前两道翻译题:(1)李孝义、张世以步骑数万薄城,阳称受诏招。(2)仲怒,从百余骑来谯明。这两句中加点的得分点,大部分在书中所出现过,《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有“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以”作率领意;《陈情表》中“但以刘日薄西山”,“薄”作迫近意,阳字有阳奉阴违,假装,表面上意;《鸿门宴》中有“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是使动用法,翻译成率领,带领意;而“谯”作责备意,学生也翻译得不错,因为在一本选读教材《万石君传》中有“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   虚词的考查,如2005年江苏卷“会里人郑?m欲葬亲,贷于人无得,城知其然,举缣与之”,此中在课本中都能找到依据,《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会”作恰好意,《师说》“李氏子蟠……学于余”,“于”作向意,《寡人之于国也》“河东凶亦然”,“然”作这样讲;《鸿门宴》“杀人如恐不能举”,“举”作全、尽讲。   而至于句式的考查,盐城中学2007―2008学年月考测试卷中有“辄手锒铛掷地有声,大呼,囚安在?”句,加点句作宾语前置倒装句,与《赤壁赋》中“而今安在哉”有异曲同工之妙。   可见,在平时的阅读积累中,落实书本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明晓古人说话的用词与句式,才能明白古人在说什么。当然,多阅读的同时还要做练习,这样才能巩固,做到知识的迁移。   二、善于总结,勤于归纳   “善于总结,勤于归纳”是建立在“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一基础之上的。   在不同的文言选段中,可能同一个字的解释不尽相同,这是古文的一个特点。一个实词往往有多层意思,我们要善于总结归纳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 ,勤于查字典。   如《陈情表》中,“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矜”分别解释为怜悯,顾惜、注重,这个字因为在同一篇课文中,学生能区别记忆,但在《淮阴侯列传》中,“不伐己功,不矜其能”,作自夸意,而在南通2007―2008学年月考试卷《相州昼锦堂》中,“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中的“矜”,学生大多译为矜持,有少数译为注重,而译成夸耀的寥寥无几。   虚词如“所以”,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师说》),“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