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西游记》由历史飞向神话.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节 由历史飞向神话 《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但其素材却同历史演义的《三国》和英雄传奇的《水浒》一样,都来自历史。《三国》从历史出发,比较谨慎地走向了历史演义;《水浒》从历史出发,大踏步地奔向了英雄传奇;《西游记》也从历史出发,但更加大胆,竟插上浪漫的翅膀,飞向了神话的天国。 大唐高僧玄奘西域取经,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西游记》的创作从这个历史事件出发,经过了漫长的历时态群体创作,由史实向游记、传记、变文、杂剧、平话等各种艺术形式不断演变,时间则由唐至明,长达九百余年,最后在明代的一位大文豪手里,变成一部洋洋洒洒长达八十余万字的神话小说。借助于中华民族伟大的想像力和无比豪迈的浪漫主义精神,加上作家个人的渊博知识与宏伟的艺术创造能力,《西游记》实现了由历史飞向神话的壮举,成为中国小说史的一个巨大骄傲。 玄奘(公元602—664),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今属河南偃师县)人,十岁丧父,十三岁在洛阳净土寺出家,法名玄奘,后博览群经,因感当时汉译佛经中颇多讹误,遂立下宏愿,要亲身赴佛教发源地天竺(印度)研究教义,并取回真经。遂于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一说贞观三年),离开长安,经河西走廊,出玉门关,过吐鲁番,私越国境,到达天竺,历时19年,行程5万余里,征服千山万水,穿越茫茫沙海,越过重重阻碍,经历生死考验,终于完成了这一伟大事业。玄奘贞观19年(645年)回国,取回真经657部,并以自己的学识和修养,赢得了天竺佛教界的广泛赞誉,促进了中国文化与西域诸国及印度的交流。回长安后,他又与门人们用19年时间翻译佛经75部约1335卷,创立了佛教的重要宗派法相宗。唐高宗麟德元年,这位具有传奇经历的高僧因辛劳成疾而辞世。 玄奘取经的事迹,非同一般游历,而是充满传奇和神异色彩,又有异域风土人情,十分适合作文艺的创作素材。事实上,由玄奘口授,弟子辩机执笔的《大唐西域记》,已经略见文采奇异,如写“揭职国”云: 东南入大雪山,山谷高深,峰岩危险,风雪相继,盛夏合冻,积雪弥谷,蹊径难涉,山神鬼魅,暴纵妖祟,群盗横行,杀害为务。 既有天险,又有人害,这是多么艰险的境地。其后门人慧立、彦悰撰写了《大唐慈恩三藏法师传》,中间颇多异域神话传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常常写到唐僧西行途中见神见鬼的幻觉,这应该是《西游记》虚构取经人一路遭遇妖魔鬼怪故事的心理契机。如卷一写玄奘“孑然孤游沙漠”: 唯望骨聚马粪等渐进。顷间,忽有军众数百队,满沙碛间,乍行乍止,皆裘褐駞马之像,及旌旗槊纛之形,易貌移质,倏忽千变。遥瞻极著,渐近而微。法师初睹,谓为贼众。渐近见灭,乃知妖鬼。又闻空中声言:‘勿怖,勿怖!’由此稍安。 这样叙述作者是以记录的态度在写实,其实只不过是唐玄奘沙海独行时在时时可能遇险的恶劣环境中非常容易产生的幻觉。这段话后面接着描述过沙河的情景: 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是时顾影唯一心但念观音菩萨及《般若心经》。初法师在蜀,见一病人,身疮臭秽,衣服破污,愍将向寺,施与饮食衣服之直。病者惭愧,乃授法师此经,因常诵习。至沙河间,逢诸恶鬼,奇状异类,绕人前后,虽念观音不得全去,即诵此经(指《般若心经》),发声皆散,在危获济,实所凭焉。……是时四顾茫然,人鸟俱绝。夜则妖魑举火,烂若繁星,昼则惊风拥沙,散时如雨。 沙海漫漫,人鸟俱绝,孤身历险,何等荒寂空寥,孤独感、恐惧感自然不断袭上心头,一时呼啸的狂风、飞舞的黄沙、漫卷的乌云,都在唐僧眼前化作妖鬼恶魔,“虽念观音而不得全去”,所谓“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也。胡适说:“这种叙述,既符合沙漠旅行的状况,又符合宗教经验的心理,真是极有价值的文字。”正是这些“极有价值的文字”,为《西游记》由真实的历史事件向虚构的神话世界起飞铺设了跑道。 并不是所有的历史故事都可以获得飞向神话的机遇。人迹罕至神秘危险的自然环境,遥远而陌生迥异于中土大唐的西域风土人情,显然是《西游记》可以由“人话”变成神话的重要原因。例如《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四对西女国的描写,不用说就是《西游记》中女人国故事的素材:“西南海岛有西女国,皆是女人,无男子,多珍货。附属拂懔,拂懔王岁遣丈夫配焉。其俗,产男例皆不举。”唐僧走到这样的地方,自然会有一段好故事要发生了。异域风光,奇风异俗,正是神话小说发挥想象力的上佳素材。 作为游记、传记的《大唐西域记》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当属实录文字,但为了宣扬佛教文化,其写实中常涉险怪,常弄幻笔,在夸张渲染“灵异”和“神迹”的时候已经不由自主地开始了想象和虚构,为更进一步建构虚幻的神话世界提供了艺术土壤。这一点,过去的研究者似乎注意得不够,所以徐朔方先生曾表示疑惑:“除胡适的《西游记考证》外,《西域记》和《法师传》这两本书还很少引起《西游记》研究者的重视,不知是何原因。”原因大约就是对这部神话小说原始素材的特殊性及其对《

文档评论(0)

ywqa20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