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宝福局铸钱与搭放台湾班兵饷钱研究(福建钱币学会).doc

福建宝福局铸钱与搭放台湾班兵饷钱研究(福建钱币学会).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福建宝福局铸钱与搭放台湾班兵饷钱研究(福建钱币学会)

清代福建宝福局铸钱与搭放台湾班兵饷钱研究 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 徐心希 350007 福建与台湾的经济往来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明清以降,两岸人员交流频繁,经济交往更为突出。本文以清代福建宝福局铸钱与台湾货币的发展与变化为线索,深入研究两岸的经济活动与金融往来,并分析其原因及特点。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率水师攻占澎湖,台湾郑氏集团降清。根据施琅的建议,清朝廷在台湾设府、县、台湾镇总兵等官,台湾在行政上成为福建的一个府,归闽浙总督、福建巡抚管辖。从元代设置澎湖巡检司直到光绪十一年(1885)下诏台湾建省,光绪十四年(1888)台湾正式建省,与福建省分治,台湾在行政上归属福建管辖至少有500-600年之久。台湾正式成为福建所辖府治也有200多年。无论是台湾建省以前还是以后,当地的货币铸造、印制、发行、流通与管理,均与福建尤其是宝福局有着密切的联系。丰富的货币史料证明,每当台湾经济面临困境,总是由福建等大陆沿海省份鼎力相助。尤其是设置于福建省城福州的宝福局对此作用功不可没。学术界有关福建宝福局铸钱与搭放台湾班兵饷钱研究成果缪缪,本文试就此课题进行探索,以便向专家们讨教。 一、清朝班兵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台湾是我国东南海疆的重镇,其东临太平洋,西濒台湾海峡与大陆相通,南隔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望,北接东海、黄海,与琉球、日本群岛相连,战略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加之其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不仅为中国东南之米仓,如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所言“一岁所获,数倍中土”,而且蔗糖、樟脑、茶叶以及煤、水、林木等资源极为丰富。所以,自明代以来,台湾屡遭外人觊觎,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几乎每次中外冲突,台湾都首当其冲,先后遭到过英、美、日、法各国兵舰的武装进攻。 清政府统一台湾后,其海疆治理虽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但其海权意识和海洋观念仍然十分薄弱。清代治边,其海疆与陆疆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西北地势辽阔,利于发挥八旗骑射之长,清廷既可利用汉人,也可直接治理,排斥汉人于边疆事物之外,如在腹地边疆民族地区特设理藩院即其明证。但东南海疆则不然,满蒙八旗不善水战,万里海疆,清廷一是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沿海防御主要依靠绿营水师,可清统治者又不信任汉人,“每以汉人为难治”;二是西方殖民者盘踞吕宋、马尼拉、印度等地,不断叩关索市,启衅侵扰;三是清廷最怕汉人与洋人相勾结,因此防范戒备之中,闭关自守政策日渐突出。另外,在西方列强迅速崛起的十八世纪,清政府的治边重点主要在西北陆路边疆,所以东南海疆更是以守为主。 面对万里波涛,从清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台湾孤悬海外,既是汉族集聚之地,又是易生乱萌之区,故其治台基本上采取防范与抑制并举,镇压与安抚相结合的政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军事管理与兵役征发方面: 1、班兵制度 康熙平台以后,首先遣返郑氏官兵回籍安插,并将郑克塽、刘国轩等郑氏首要送京入旗,在“解散而消弭”郑氏武装集团的基础上,康熙二十五年(1686)八月,清廷始行班兵制度,其内容主要是戍台兵丁不用台民,在福建各地绿营中抽拔,选调之人既要求年力精壮,有身家,又不许携带妻室,更迭往戍,期以三年。同时,将漳、泉两地兵丁与在台漳、泉两籍移民分开,隔离戍守,即漳州籍兵丁分拨到泉州移民区,泉州籍兵丁到漳州移民区戍守。显然,目的十分明确,要在防备戍台兵丁岁久各立家业,恐意外致生他变。10营,兵力一万有余。其后多有添设,至鸦片战争前,增至水陆16营,额兵14656名。 1727)改为台湾道,专辖台澎地区,并兼学政带有兵备衔,但一应军务机宜并地方事件,仍听内地督抚管制办理。台湾武职最高为总兵,虽加挂印,但受福州将军、闽浙总督和福建水师节制,遇事不可专擅。同时,台兵、台饷由闽省调拨,人力、财力处处牵制,不能分而为二。四是御史巡台,强化监督。康熙六十年(1721)四月,台湾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朱一贵起义,清廷因此认识到,台湾远隔重洋,耳目不周、控制不力的严重性。乱平后,清廷在改善吏治的同时,又采取御史巡台制度,即每年自京师派满汉御史各一员,前往(台湾)巡察,一年更换,其权力涉及司法、经济、军事、教育等各方面,成为皇权的耳目和智囊。以上诸端,形成周密的人事制度,其效果是十分明显的。据不完全统计,从康熙统一台湾到甲午战争失败,清治台共193年,其中农民起义和各种民变共有132次之多,但没有一次是由台湾的官兵率众起事的。 10万(不包括番社人口),到日本侵台前的同治十三年(1874),190年间台湾人口增加20余倍,但行政建置只增加了一县三厅,其中雍正元年(1723)增设的一县二厅(彰化县、淡水厅、澎湖厅)是在朱一贵起义之后,清廷为免北路空虚,以防不测,才接受兰鼎元添兵设官,经营措置的建议(淡水厅治直到乾隆二十一年尚留在彰化境内),而时隔87年之后,噶玛兰厅的建置方提到清廷的议事日程。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