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上《十三岁的际遇》精品课件3(共45页).ppt

苏教版七年级上《十三岁的际遇》精品课件3(共45页).ppt

  1.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苏教版七年级上《十三岁的际遇》精品课件3(共45页)

我心目中的北大 青春时节,是人生的春天,是孕育理想、确立志向的最佳时期;青春时节,思维活跃,敢于创新,是挖掘生命潜能、开发人生智慧的关键时期。十三、四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只有大量吸纳知识才能让我们的青春焕发绚丽的光彩,才能让我们的人生走向辉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少年大学生田晓菲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而写的《十三岁的际遇》 (1)际遇:遭遇(多指好的)。文中是指作者十三岁被北大破格录取的机会。 (2)尘缘:佛教称尘世间的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人心与‘六尘’有缘分,受其拖累,叫作尘缘。泛指世俗的缘分。 (3)穹隆:指天空中间高四周下垂的样子,也泛指高起成拱形的。 (4)呜咽:低声哭泣。 (5)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6)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7)倘徉:安闲自在地步行。 (8)絮语:絮絮叨叨地说。 (9)犀利:锐利。 (10)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11)凝重:端庄,庄重。 (12)安恬:安逸恬适。 (13)撷取:摘下,取下。 (14)惆怅:伤感,失意。 (15)沉淀: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文中用以比喻凝聚、积累。 (16)白驹过隙:白色骏马,比喻太阳;隙:缝隙。如同骏马在极小的缝隙前飞越而过。形容时间迅速流逝。 (17)茫然若失:失意的样子。 这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表明了作者通过两年的学习后,感到了自己的成长和成熟。 联想造句: ①自从小心翼翼地佩戴上那枚白色的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是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了。 自从 ________________就不再是__________________不再是_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我渴望___________,渴望_________________,渴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 文章主要采用第一人称,但有时也与二、三人称交替使用,为什么不显得混乱?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本文的“形”和“神”分别是什么? 怎样理解文中表现“渴望生活,渴望创造”的激情? 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 之所以要写这个际遇,因为对于作者的一生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实在是太重要了,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北大是“自七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正是在北大,我由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它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我“永远无法分割开来”,简而言之,“我”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十三岁的那次不寻常的际遇”。 文章主要采用第一人称,但有时也与二、三人称交替使用,为什么不显得混乱? 第一人称的写法便于直抒胸臆,并让读者感受到真实、亲切而自然。但文章也用了第三人称,如第四段,现在的“我”与“她”——两年前的“我”,此时的景与两年前的景交替出现,类似电影画面上的意识流,使文章显得变化多姿。文章还用了第二人称,如第五段,连用了三个“你”,更直接、更强烈地抒发了对北大的深情。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本文的“形”和“神”分别是什么? “形”:“我”围绕北大的见闻感受。 “神”:北大具有的精神。(求知、进取、创造、永不满足等) 当年以神童著称的田晓菲,凭十三岁的年龄走进北大,可谓踌躇满志。面对北大浩瀚的书海,眼前如同展现出蔚蓝无际的天空。成就感鼓舞作者奋发努力,搏击长空;身处北大,“北大精神”即科学、民主、进取、创新的精神又以无穷的魅力感召作者,所以产生了“渴望生活、渴望创造”的激情。 品质 肖像 学生 最初的感觉 个人成长 对学校评价 师长 北大的人 个人成长 对学校评价 后来的感情 北大的书 个人誓言“苍 白无力”,心 中感到“近乎 绝望” 开始“进行探 寻”,逐渐变 得“沉静、愉 悦、安详” “真理之光” 为学生打开 神奇之窗, 展示新世界 四个“开 始”,三个 “渴望” “专注而入迷” “高声争论” “绅士风度” “谈笑风生” “敏感”“纯洁” “犀利”“机智” “生机勃勃” “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严谨治学”“诚恳做人” “一条生命饱 满的河流…… 向那充满希 望的未来流淌。” “因浸透了 汗水、泪 水与欢笑 而格外充 实”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