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件工艺品 一段尘封历史
三件工艺品 一段尘封历史翠绿色的果盘,白色的金鱼缸,淡红色的茶盘,看似普通的3件车花玻璃制品,却是贵阳玻璃制品的“祖先”,见证了贵阳玻璃厂的风雨历程。
果盘、金鱼缸、茶盘,这是我母亲(遵义医学院二附院内科医生)当年的嫁妆。在今天看来,这是3件极其普通、平常的玻璃制品,但是在贵阳玻璃厂首任厂长兼工程谭剑鸿先生(我外公)和他的二女儿谭迪青的眼里,却弥足珍贵
翠绿色的果盘,白色的金鱼缸,淡红色的茶盘,看似普通的3件车花玻璃制品,已历经了60多年的岁月轮回。毫不夸张地说,它们是贵阳玻璃制品的“祖先”,它们见证了贵阳玻璃厂的风雨历程
1940年初夏,日冠入侵我国武汉地区和长江下游,华北、东北一带的机关、学校、工厂、企业内迁,有能力逃难的群众也纷纷逃往西南大后方。贵阳市的人口猛增,居住的房屋及生活物资非常紧张,日常所需的玻璃杯、酒杯、茶盘、花瓶、灯具、灯罩等,市场上长年缺货,更加紧缺的是学校、医院、工厂化验、科研、疾病检验所用的玻璃仪器、烧器、试管、药瓶等。在这样的境况下,贵州企业公司董事会作出决议,在贵阳市建立一座综合性的玻璃厂生产玻璃制品,以解决后方的燃眉之急
贵企公司的总经理彭澎(彭佩云副委员长的父亲,是从湖南调至贵州工作的)经多方努力,聘请了著名的玻璃陶瓷专家,时任湖南南宝华玻璃陶瓷厂厂长、工程师肖泽先生担任贵阳玻璃厂筹备主任(肖泽是贵州玻璃工业的创始人,他对中国的玻璃工业作出了卓越贡献,邹韬奋在《萍踪寄语》中曾有记载)。随肖泽一同前来的还有肖洁吾和谭剑鸿。谭剑鸿是肖泽的女婿,曾在肖泽的指点下学习玻璃陶瓷工业技术
经过寻料、选址,建厂等一系列艰辛的工作后,1941年,贵企玻璃厂正式投产,不久便现成效。在1941年6月1日贵企玻璃厂成立1周年的展览会上,展出了各种精致美观的玻璃制品,展出第一天即轰动全城,展馆内挤满了参观的人,1个月的展览,参观者络绎不绝。随即,玻璃厂在重庆、西安、昆明等地设立了经销点。贵企玻璃厂的声誉由此誉满大西南
1941年至1943年初,是贵州企业公司玻璃厂的鼎盛时期,但肖泽却功成身退了。1942年底,他向贵州企业公司总经理彭澎恳请辞职还乡。临行前,肖泽推荐肖洁吾接任玻璃厂厂长,谭剑鸿接任贵企陶瓷厂筹备处筹备主任,使贵企玻璃厂的生产得以正常进行。然而,1943年货币不断贬值,虽然贵州企业公司每半年调整一次工作,但仍然无法适应一日数涨、早晚不同的物价。贵企公司20余处工矿企业的职工对工资待遇颇有微词,经多方解说,但收效甚微。贵企当局不得已派人去长沙请肖泽先生再度来贵阳担任玻璃厂厂长,肖洁吾辞职去衡阳。肖老年高德勋,与工人情谊深笃,矛盾得以暂时解决。1943年秋,肖泽又辞职还乡,贵企公司任谭剑鸿为厂长,尽量保持原有水平继续生产。1944年秋,谭剑鸿辞去厂长职务,由何培祯担任厂长,谭剑鸿担任总工程师,专管生产技术。由于日寇入侵黔南,贵阳局势紧张,贵企玻璃厂停产。1944年冬,谭剑鸿请假离职,携眷赴渝,在重庆开办了一个玻璃厂。日军从黔南退走后不久,玻璃厂恢复生产,生产规模比以前缩小。1945年日本投降后,厂长何培祯辞职去青岛,贵企公司任该公司化学品厂厂长杨八元 (?和邓小平留学法国,后在地化所工作)兼玻璃厂厂长。他费尽力气,才勉强维持到1947年冬季,由于困难因素甚多,玻璃厂不得不停产。贵企公司派专人到长沙请谭剑鸿来再度担任玻璃厂厂长兼工程师,1948年初贵企玻璃厂恢复生产。 1949年11月12日,由于客观原因,贵企玻璃厂又停止了生产。那时,贵阳市区成了“真空城市”,国民党溃兵日夜向黔西南逃跑,玻璃厂全体职工在谭剑鸿带领下移居厂内进行武装护厂。1949年11月,贵阳市终于解放了,职工们欢天喜地将保护完好的玻璃厂移交给贵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贵企玻璃厂改名为贵阳玻璃厂,谭剑鸿仍然任厂长兼工程师。从此,玻璃厂走上了光明大道,生产日新月异,在20世纪50年代的全国玻璃行业热水瓶评比中,贵阳玻璃厂的产品被评为第二名
今年,谭剑鸿先生已是百岁老人。每每提及这段往事,谭老都感慨万千:“这三件玻璃制品,在很多人眼里是很平凡的。但是,作为贵阳玻璃厂的首批产品,它们既见证着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也见证着我的人生历史。”
是啊,三件玻璃工艺品,一段尘封的历史,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作者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所研究员)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