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七个“良方”让学生不再“金口”难开概要1
七个“良方”让学生不再“金口”难开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在教学实践中,总会发现不少学生“金口难开”,即使“被迫”发言也是吞吞吐吐,声音很小,表达自己的意见时,词不达意、条理不清。教师提出的所有问题经常被几个成绩优秀、个性外向的学生“承包”了,而绝大多数学生都变成了光听不说的“机器”。怎么才能让学生张开口来?一起来看看都有何良方
良方一:换个方式提问
学生对问题不感兴趣?没关系,老师可以问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从学生的经历、爱好、性格作为切入点,设计个学生们感兴趣的场景,这种时候学生们的表达欲望就会变强烈,你想阻止都阻止不了呢!
“小明要多久才能到学校”换成“钢铁侠多久能打败坏人”,“棉花的用处有哪些”换成“你过新年穿的漂亮的新外套啥功能?”,“铝元素是否有毒”换成“大人们不让你们吃油条,原因是什么”,“春节有什么习俗吗”换成“你们都是怎么过春节的呢”。问题被这样“包装”了,与孩子生活息息相关,他们自身对问题产生了兴趣,自然也就会积极发言了。
良方二:换个角色提问
老师问问题,学生不爱答。那由学生自己问呢?
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讲一堂课,或者是让学生点学生回答问题,同龄人问同龄人,肯定有的聊了吧!用这个方法不但带动了课堂氛围,而且使同学们互动性更强,课堂更有趣。
当然,老师也可以回答问题!而“小老师”也有权利选择叫谁回答。老师用“学生”的角色去带动其他同学融入课堂,甚至可以和学生一起举手抢答问题。这样不仅进行了互动,拉近师生关系,还把课堂趣味性推向了一个新高潮。这样的方法下,一定会有越来越多孩子热爱发言。
良方三:适当的奖励
现在的学生回答问题,不管对与错、好与不好,老师都是夸奖、表扬,诸如“你能这么想真是太棒了!”。这种口头表扬自然是必须的,但是表扬多了学生就不稀罕了,也听不出好与不好了。但是,若是能适当奖励就不一样了!
“哪个同学能回答这个问题,老师有奖励!”就像幼儿园的小朋友表现好就会收到小红花,而中小学自然不是再奖励小红花啦,老师可以根据学科,挑选适当的奖励。当然,奖品不需要多么昂贵,而是讲究些特别。适当的奖励其实是一种激励。比如,语文老师可以送课外读物、作文书,生物老师可以送树叶书签等等。
良方四:分组“抱团”制
不知道各位老师发现没,很多公开课都会有这么一个环节:学生分组!其实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分组会让学生们有小集体的荣誉感。小伙伴们的义气可是“爆棚”呢!学生可能不在意个人的奖励与否,不爱争优,但也不爱做垫底,绝对不能因为“我的失言”而影响了小伙伴们!这样一来,还怕孩子们不发言吗?
老师只需要把班里的学生进行分好组,制定规则,做个积分制,就能带动学生们“良性”竞答!当他们不再代表个人时,就会有使命感和任务感,同时也会受到组员的积极感染,一起积极起来。
良方五:到学生中去
学生不爱发言,很有可能是学生对课程或老师“不感冒”!如果学生喜欢你,自然在你的课上就是多了几分好感,也就会有了交流表达的欲望了。
那怎么做呢?可能有些老师会找一些学生到办公室“聊天”,但是,老师不可能把每个学生都请去“聊天”,浪费时间和精力不一定能有所成效。因此,老师不如主动走入学生中间,课下在班级里多和学生玩耍、聊天,加入学生们的活动。一则学生玩耍,心里没有太多拘束;二则学生成伴,这是非常有带动作用的。特级教师李吉林当年刚当老师的时候,就是通过加入孩子们的玩耍走近孩子的。而当你走近了孩子,还怕孩子们不走进你的课堂吗?
良方六:人人有机会
课堂上,总是只有那么几个积极分子,更多的是一大片“潜水”的学生。这就像是去KTV,总有那么几个人霸占麦克风,其他人聆听。因此,老师要注意,防止学生霸占“发言机会”,“学霸”的积极性自然要顾及,但是也不能忘了让“潜水”的学生发言。
在课堂上,有的学生胆大,思维敏捷,老师一提出问题,总是抢着发言。如果教师不注意调控,就会在无形中造成这些同学对话语权的垄断。假如其他同学很难得到发言的机会,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也就失去了发言的积极性。
有位教师遇到这种现象,就与班级中的“活跃分子”私下约定:为了照顾班级中的每个同学,让他们都有答题的机会,以后你们举三次手才可获得一次回答问题的权利,如果答题有创意,可以再奖励一次。
这位教师的做法,既限制了这些“活跃分子”的发言频率,又避免了他们的不满情绪,调动了他们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更重要的是让大多数同学享有了公平的话语权,使每个同学都感受到课堂发言的乐趣。
良方七:掌控提问火候
如果老师总是提开放式问题,而且问题也难,那么就不能怪学生不积极回答!因为学生就是有心想回答也回答不上。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