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黔东北傩堂戏与花灯戏剧目关系探讨
黔东北傩堂戏与花灯戏剧目关系探讨 【摘 要】民间小戏是黔东北地区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傩堂戏和花灯戏都是该地区民间小戏的典型代表,二者都生长在这片巫文化和巴蜀文化非常浓厚的土地上,促成了它们之间密切的关系,在音乐、表演、剧目上相互吸收、借鉴,共同发展
【关键词】黔东北;傩堂戏;花灯戏;剧目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031-02
“民间小戏是创造于民间、演唱于民间的表演艺术,同时又是民间自我娱乐与自我教育的手段,它的演出活动是民间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傩堂戏和花灯戏都根植于民间,在黔东北地区广泛流传。由于产生在共同的地域,有些艺人互相借鉴,既唱傩堂戏又唱花灯戏。花灯戏的雏形锣鼓灯敲打节奏由模仿傩堂戏模式演变而来。从傩堂戏中改编移植成花灯戏剧目不少,如:《安安送米》《大孝记》《双水路》《三孝记》《目莲救母》《关爷点兵》《柳毅传书》等,这些剧目故事内容几乎一致。本文将傩堂戏和花灯戏进行比较,希望对进一步了解和探索黔东北地区的民间小戏有一定的帮助
一、傩堂戏和花灯戏的基本情况
傩堂戏,是一种佩戴面具演出的宗教祭祀戏剧,以冲傩还愿为主要目的。主要分布在川、黔、湘、鄂等省区,尤其是黔东北地区,傩堂戏保存较为完整。包括德江、思南、印江、沿河、江口、石阡等县,至今仍广泛传承。在这些区域,百姓家中遇灾病时,延请巫师到家中举行驱邪禳灾仪式,仪式过程中穿插一些表现驱鬼逐疫或民间世俗生活内容的小戏。黔东北傩堂戏正戏演出的全堂二十四支戏,上半堂十二戏为《扫地和尚》、《开路将军》、《开洞》、《点兵先官》、《引兵土地》等。下半堂十二戏为《秦童挑担》、《甘生赶考》、《李龙神王》等。在正戏中插入一些节目叫插戏,插戏一般放在正戏之后表演,起到娱人的目的。插戏的故事内容不同于正戏,多数是以描写人们的生活为主,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土家人民的生活情趣和美好愿望。插戏剧目有:《陈幺八娶小》、《郭老幺借妻回门》、《王大娘补缸》、《安安送米》、《雪山放羊》、《麦田封官》等。插戏则摆脱了依附于宗教的地位,把视角转向了广阔的世俗生活
花灯戏是广泛流传于黔东北地区的一种民间小戏,是在花灯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花灯戏在土家族地区广泛流传后,与当地风俗和语言相结合,在保持基本风格的情况下,又形成了自身的地方特色。根据各地花灯的不同特点和个性,贵州花灯分为东路、南路、西路和北路花灯。东路花灯以土家族集中的思南县、印江县、沿河县、凤冈县、湄潭县等为中心;思南花灯戏是在花灯歌舞的基础上,逐渐吸取傩堂戏、湘剧、辰河戏以及其他戏剧的表演形式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地方剧种。“跳花灯”是黔东北土家族人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每逢新春,从正月初二至十六黔东北土家族村寨都组织各自的花灯班子,跳起自编自演的花灯戏。但其中大量的是“条纲戏”;由艺人们口传心授,内容多为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和农村生活小戏,这类剧目的内容大都精华和糟粕并存。花灯戏的传统剧目都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题材来源于农村生活,并如实反映生活。花灯戏的故事情节主要靠人的行为来完成,为了便于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花灯戏舞蹈的很多动作都是表现人的日常生活行为,动作都有较明确的生活含义,并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找到原形,它们都是生活动作的夸张和美化。有反对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麦粮封官》,反映追求婚姻自由的《巧英晒鞋》、《郭老幺借妻回门》以及反映生活情趣的《全家福》、《掉白扇》、《南山耕田》、《雪山放羊》、《打婆变牛》、《王小二开店》等等
二、剧目关系
傩堂戏和花灯戏在黔东北地区都属于民间小戏,通过对傩堂戏和花灯戏剧目的比较,我们发现“花灯在黔东北形成花灯戏后,其剧目有相当部分也是搬用傩戏中外戏的剧目。”傩堂戏对花灯戏有一定影响,为花灯戏提供了破土萌生的艺术土壤。如傩堂戏中《麦粮封官》、《安安送米》、《郭老幺借妻》、《水打蓝桥》、《王大娘补缸》、《三孝记》等。这些剧目内容,大多数已经脱离宗教束缚,转向故事性,娱乐性
《安安送米》是从傩堂戏的外戏改编而来,从内容来看,它是一部表现人民社会生活中以惩恶扬善为主题的生活故事
《郭老幺借妻回门》写年纪轻轻的的郭老幺,新婚数日,妻子就去世。为按期回门瞒过岳父母,听信媒婆向对门88岁的长胡子伯伯租借其年轻美貌的妻子油菜花回门,结果变假成真
《王大娘补缸》写游街串巷的补锅匠咕噜到王大娘家补锅,在补锅过程中由于被王大娘的美貌吸引走了神,失手打破缸,大娘要索赔,不赔除非叫声干娘,咕噜欢喜认了娘
《柳毅传书》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书生柳毅在赴考途中遇到洞庭湖的龙宫三公主,三公主的夫君生性风流,残暴成性,因而三公主饱受摧残,被赶到泾水降雨放牧。柳毅听了三公主这样不幸的遭遇后,毅然答应前往洞庭湖为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