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衡州花鼓戏的传承与保护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衡州花鼓戏的传承与保护 内容提要 衡州花鼓戏是明末清初湘南地区流行的民间小戏剧种,以衡州地方方言为舞台语稍加提炼而形成的湘南花鼓戏独一流派。本文从衡州花鼓戏的历史发展背景及重要性、衡州花鼓戏的发展、衡州花鼓戏的保护等几个方面,论述衡州花鼓戏的发展过程、存在价值、保护现状等几方面
关键词 衡州花鼓戏 存在价值 保护措施
一、衡州花鼓戏的历史发展背景
衡州花鼓戏是明末清初湘南地区流行的民间小戏剧种,以衡州地方方言为舞台语稍加提炼而形成的湘南花鼓戏独一流派。声腔基本以“唢呐牌子”和“川子调”为主,音乐以活泼、?_朗、高亢、激昂著称,热情奔放、载歌载舞、山歌浓郁的表演形式是衡州花鼓戏的基本艺术特点。衡南、衡阳、耒阳、常宁一带叫“马灯”,攸县、茶陵一带叫“地花鼓”,安仁、永兴一带叫“花灯”,各地叫法不一。1954年根据湖南省文化局意见统称衡阳花鼓戏,各县专业剧团均以各县冠名。1982年,在筹备撰修《中国戏曲志?湖南卷》时经过论证协商,将流行在湘南各县的花鼓戏剧团统称为衡州花鼓戏
具有上述特征的衡州花鼓戏在整个衡阳地区,乃至整个湘南地区的广大民众的传统文化生活中占有相当的地位,是传统文化、民俗地方文化的缩影
在灯会、采茶、傩舞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衡州花鼓戏早期演出形式(即一旦一丑“两小戏”)已慢慢不能适应观众需求,为了延长演出时间,丰富节目内容,艺人创造出一种独特形式,用“搭脑帕”(包头用的黑色手帕)在桌子上罩一茶壶或酒壶以代替第三个角色,由场面(乐师)兼唱,后来正式增加了小生行当,逐渐形成“三小戏”。“三小戏”形成年代当在清同治前。据清杨恩寿《坦园日记》载:“同治壬戌(1862年)三月十二日,泊西河口,距永兴二十余里,对岸人声沸腾,正唱花鼓词,楚俗于昆曲、二簧之外,别创淫辞,余固久知之而未见也……至则金鼓轰云,灯光如海,缚草当台,环以破布;台侧别有茅屋,盖妆束处也,妆毕缘梯而上,乡人争先睹以为快,咸伺于此,人数半于台下焉。余至,正演次出之半,不识其名,有书生留柳莺婢于室,甫目成而书童至,仓卒匿案下。书生与僮语,辄目注案下,案下人亦送盼焉。僮觉,执婢,书生羞而遁。僮婢相调,极诸冶态。台下人喝采之声,几盖钲鼓,掷金钱如雨。柳莺流泪而笑,若然谢云。”杨恩寿所描述的剧情正是是衡州花鼓戏的传统小戏《乌英晒鞋》;据此,140年前,“三小戏”已受到湘南人民喜爱,广为流传
二、衡州花鼓戏的艺术特点
1 衡州花鼓戏的传统剧目
衡州花鼓戏的传统剧目共有165出。按篇幅分,小型剧目104出,中型剧目35出,大型剧目26出;就声腔分,以川调为主的戏126出,锣鼓牌子为主的戏27出,小调为主的戏12出。中小型剧目多,川调剧目多是衡州花鼓戏传统剧目的特点
传统剧目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取材于民间生活,有反映劳动和爱情生活的,如《磨豆腐》、《抖碓》、《双采莲》、《送表妹》、《装癫吵架》等;有讽刺、劝诫不良习气的,如《劝夫》、《劝妹》、《戒洋烟》、《傅公子赶妻》、《打铁》、《龚瞎子缝衣》等;有嘲笑小官吏的猥琐和卑鄙的,如《王保正催粮》、《双打店》、《打鞭进城》等。二是取材于神话、传说或酬神、祭祀中的故事,如《铁板桥》、《大盘洞》、《四仙姑下凡》等。三是吸取地方大戏或皮影、木偶戏的传统剧目,经过艺人不断加工整理化为己有,如《杨春龙》、《打砖会兄》、《蜜蜂记》、《五鼠闹东京》、《卖丝鞋》、《抢亲失妹》。此外,也有根据当地真人真事编写的,如《谢满瞎子抢亲》、《东阳渡打铁》、《双推磨》、《杀子夺媳》等
衡州花鼓戏早期的传统剧目多无固定脚本,小戏只有小调唱词是固定的,白口全凭演员即兴创作。大戏只有故事梗概,艺人叫“乔路”。每晚演出之前,先由有声望的老艺人讲“乔”,即分配角色、讲述故事梗概、出场先后、包袱扣子,然后由艺人到台上即兴编凑,叫“水词”;借用或固定的关键性台词叫“钉子”;因此同一出戏,因演员而异,伸缩性很大,艺人把这种情况叫“江湖十八根路,路路相通”。经过长期的演出实践,历代艺人主要运用口头创作方式,互相取长补短,才逐步使现存的160余个传统剧目趋于定型
衡州花鼓戏的剧本通俗易懂,杂用土语乡音,形象生动,生活气息浓厚,但由于杂用土语乡音,舞台语言也具有各流行地域的方言,如衡山一带使用衡山官话,安江、永兴一带接近郴州官话,但丑行仍然使用衡阳方言
2 衡州花鼓戏的音乐
衡州花鼓戏的音乐以活泼、?_朗、高亢和粗野著称,热情奔放,山歌风味非常浓厚
早期的“两小戏”以“呐子牌子”为主,演唱时唱腔、伴奏、锣鼓同时进行,气氛活泼,热烈欢快,此类牌子共有60多支。后来传人戏曲化程度较高的声腔“川子调”,发展了板式,更适合表现各种情绪的变化。“川子调”使用灵活,可用呐子或胡琴伴奏,民间小调字多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