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电化教育史初探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川渝电化教育史初探了

川渝电化教育史初探 川渝电化教育史初探   由南国农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的结题研讨会,于2012年8月在甘肃省刘家峡隆重召开。该课题2007年10月批准立项,通过13个子课题,中国电化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程、经验和教训进行了系统研究。   然而,笔者拜读完该课题的系列论文,发现还十分缺乏以省(地方行政区域)为范围对电化教育史进行的个案研究。因此,为了能如实地反映整个中国电化教育史的全貌,开展全国地方电化教育史研究,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笔者以20世纪3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川渝电化教育的发展为例,在中国电化教育史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结合史为主、论为辅的研究思路,进一步整理并分析有关川渝电化教育的史实资料,希冀能为人们认识电化教育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提供新的借鉴与思考。   一、初创阶段   为了在全国推行电影教育与播音教育,1936年,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与金陵大学合办第一届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正式拉开了川渝电化教育的序幕。但是,四川省教育厅选派学员12人(电影教育组10人,播音教育组2人),前经受训,徒以经费无着,机械购置不易,各员毕业返省后,均未有用其所长之机会。[1]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收集整理发,形式岌岌可危。从此,电化教育承担了动员民众、唤起全民族抗战救亡的历史重任,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坚持工作并得到了发展。   (一)科学教育片的摄制   科学教育片,简称科教片,是运用电影的视听手段、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传播科学知识的影片。   1. 中制和中电   中制(中国电影制片厂)和中电(中央电影摄影场)是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区最具实力的两家官营制片机构,除了摄制大量故事片与新闻纪录片外,也参与科学教育片的摄制。   1938年,中制和中电迁至重庆后,摄制的科学教育片分别有:《防御战车》、《降落伞》、《保卫大四邑》、《抗战特辑》(第5部)、《抗战言论专集》、《抗战卡通》(抗战标语1~5集)、《重庆的防空》、《我们的南京》、《云南建设》、《CHINAS STAND》等。   2. 中华教育电影制片厂   1942年,成立于重庆北碚的中华教育电影制片厂(中教),是专门摄制科学教育片的新生机构。  间,中教共摄制科学教育片40余部,包括社会教育片《疟疾》、《常山》、《炼钢》、《造船》、《水利发电》、《大石足刻》、《三峡风光》、《川北胜迹》、《新疆》、《战时的陪都》、《龟兔竞走》、《家庭副业》、《重九》、《谷雨》等,学校教育片《起居规律》、《童军管理》、《军事管理》、《锦绣河山》、《富庶的边疆》、《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等。这些影片的主要功能是发扬民族意识,增进生活常识,灌输科学知识,授予生活技能,协助学校教学。   3. 联合国影闻宣传处   在重庆成立的联合国影闻宣传处,负责制作35毫米幻灯卷片,在全国设有放映站约500处,每处配发幻灯卷片放映机一个,每周供应幻灯卷片两卷。卷片内容主要涉及反法西斯战争和一些教育、卫生以及童话、寓言等题材。该处的工作主要间开展。[2]   4. 北碚影音教育所  间,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在重庆设立北碚影音教育所,制作了若干教育和卫生题材的幻灯卷片,供各地已有幻灯卷片放映机的机构使用。[3]   (二)学校电化教育的开展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迫使中国高等院校大规模西迁,众多文化精英在短期内迅速向川渝地区聚集,使其成为了战时文化教育的中心。   1. 金陵大学   金陵大学的电化教育工作主要由理学院承担迁期间,弦诵不辍,成绩斐然。   其一,摄制和放映科学教育片间,电影部设在重庆,摄制的科学教育片主要有:《自贡井盐》、《井盐工业》、《西康》(共八本)、《日食》、《峨眉山》。1941年,电影部转移到成都,办公规模逐步扩大。1943年,电影部摄制科学教育片:《战时工业》(共七本)、《桐油》、《茶叶》、《羊毛》、《基督教与新中国》、《仁心济世》。抗战后期,电影部的工作重心由摄制转向了推广、流通和应用以成都和重庆为中心,大量公开放映科学教育片,仅1944年就放映828次,观众总数达90万人。[4]   其二,培养电化教育专业人才。1938年,理学院在重庆举办了第三届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学员66人。同年,理学院与教育部合作,开办了电化教育专修科,学制两年,第一届毕业生8人。1945年,理学院在重庆又举办了一次电影放映人员训练班,学员80余人。   其三,创办电化教育学术期刊。1942年3月,理学院在成都创办了《电影与播音》月刊。该刊详细记录了20世纪40年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