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这样亲历西部教育了
我这样亲历西部教育
作者:闵家桥出处:南方周末
尚立富在去年年末的时候,结束了他在北京高校的影展。说是影展,无非是在校园的路边挂几天,图片极其普通,是用一部最简单的海鸥相机拍摄而成的。
今年26岁的尚立富出生于甘肃省景泰县,一个农村孩子。去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
在北京大学展览时,一些学生,特别是女孩子,在留言本上只写下“想哭”两个字。一位甘肃老乡对尚立富说,照片上的这些东西太熟悉了,可居然还是流了泪。
2003年最后的两个月,尚立富驮着他制作简陋的图片奔走在北京的几十所院校之间。有时候北京的大风让他不得不停下来两天,这个空闲,他就在京城四处打听拜访一些教育学者。
“我不是来收获眼泪的。我希望和很多人一起思考和寻找西部农村教育在现实背景下的出路。我想,这条路是有的。”
从摆脱迷茫到找到方向
喜欢追问自己心灵的人往往活得不轻松。尚立富就是这样。19岁时他的第一次西行没有目的,就是想通过走路来摆脱年少的迷茫。
我从进入大学的那一年起就很迷茫。同学们在一起最爱谈的就是自己的理想,谈时总是兴奋,过后却异常的平静与空虚。这时候心里就特别难过。我学的又是中文,那些东西美好但不现实。我整天在思索,除了看书,就一直发呆。
我决定走出去,到真正的农村看看。虽然我也是农民,但从记事起我们家就搬到了城里的郊区。我只是想体验行走,只是希望自己能走出迷茫。1998年暑假,我开始了第一次西部之行,从甘肃河西走廊到青海。
西部的荒凉和贫困震撼了尚立富,尽管他也是西部人。翻不完的大山,看了叫人想流泪的黄土,一望无垠的戈壁,他开始思索:曾经一度辉煌的西部,为什么被如今的满目苍凉所替代?
到了西宁,一个月酷暑中的第一次远行画上了句号。我奢侈了一回,花了6块钱住了家小旅馆。去浴室洗澡,把衣服脱掉后,周围的人开始逐个走掉。最后只剩下我一个人。我刚在水里一浸,全身的皮一层一层往下脱落时,我知道是怎么回事了。那皮,脱了四五层,漂在水面上,像锅里漂浮的油,绿绿的。我把它们揉成一团,放在我的面前。这也许就是行走对我的恩赐吧!
明天,明天我去干什么,没了方向。空虚和孤寂感又来了。
1999年寒假,带着3元1角钱,尚立富又骑自行车走出校门。只是行李比上次多了一支毛笔和一把剪刀。一路上他通过给别人写对联、剪窗花、除粪、农活的方式来换得吃住,在外面生活了23天。
找不到安慰自己的东西,我很空虚,总觉得自己有些什么责任。第二次出行结束的时候,我才发觉自己并没有真正做完一件事,也没有更深刻地让人们去了解我们的社会。作为一个师范生,我对教育作用的体会是深刻的,尤其是两次远行后。我想知道东部和西部的教育差距为什么会那么大。也许,再走更远的路,于我来说是会有答案的。
1999年6月,为了比较考察西部教育与东南沿海的教育状况,尚立富靠给一家石粉厂搬运石膏粉和装火车皮的方式打工,苦干3个月换来了两千元钱。1999年9月9日,他骑自行车开始了自己的东部之行。
三次远行,尚立富先后走了16个省(直辖市)、64个市、110多个县,沿途采访了100多所学校,行程3万多里。
我感觉到自己的方向在路上一点一点清晰起来。在考察中,我感到东南沿海的教育模式对我们西部农村的发展来说只能从局部提供参考,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西部的问题。于是我又第四次出发了,实地考察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四川、重庆、贵州10个西部省市区的农村教育情况。
2002年3月开始,近一年的时间,尚立富骑单车走访了60多个县,采访了100多所学校,行程6万多里。这是他多次远行后意向最明确的一次考察。
他的心和脑在行走的路上逐渐通透,他开始慢慢走向自己未来的人生方向,一个注定沉重但充实的方向。
到底什么是适合西部的教育
尚立富说,行走给了他太多的感想,尤其是当面对着孩子们那一双双如饥似渴的眼睛,“我的心没有一次不在流泪。”
有个宁夏的女孩叫马冬艳。我刚到她家时,她正在收拾着做饭,一个12岁的孩子已经做了整整4个年头的饭。看她围着围裙在锅台边转来转去,我的心有点发抖。马冬艳家有4个孩子,她是老三。她的大哥小学还没毕业,为了弟妹上学就去外地打工挣钱,每年到了上学的时候全家人都盼着他能回来。两年了,他家总是不能按时交上弟妹上学的几十元学费。
晚上很晚了她才写作业,灯光把她弱小的身影放大在墙壁上,一颤一颤的,让人心碎。
在西部贫困的不止是一个个的孩子,还有孩子们的老师。那些民办老师、那些代课老师,他们很多人几乎是年复一年地无酬而劳。
在陕西延川,有个叫冯家坪乡寺村的小学。我认识了一个民办教师,她教了17年书,工资从几十元到现在的100多元,每当公办老师发月工资时,她只能拿着铅笔在一个皱巴巴的小本子上面记账,这么多年来她的工资总共被欠了1.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