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学作品是怎样产生的.doc
文学作品是怎样产生的
摘要:很多文艺理论对作者的“创作”都有不同的阐释,文学作品产生后承载作者思想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不过从作者到作品的这个过程(所谓的创作)中,创作者的心理体验往往是相似的。
关键词:创作者;创作;作品
中图分类号:I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1-0011-01
文学创作是联系作者与作品的枢纽,创作过程即为作者当时心理活动的过程,创作结果大多可以反映相应时期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创作作为文学活动的重要构成部分,从古至今很多人都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将这一过程细化,形成文学理论上的“创作论”。那么文学创作到底是怎样一个过程呢?
一、作品是创作者的“白日梦”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作家与白日梦》中提到:“创作家所做的,就像游戏中的孩子一样。他以非常认真的态度――也就是说,怀着很大的热情――来创造一个幻想的世界,同时又明显地把它与现实世界分割开来。”①弗洛伊德将创作者的创作与儿童游戏联系在一起,认为创作者对现实世界有所不满,才像儿童做游戏那样用文字(或其它艺术形式)营造一个虚拟的世界,儿童游戏就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模仿,游戏所具备的“游戏性”也是对现实的一种颠覆,而创作者的创作相当于以艺术的手段创设了一个类似于游戏的世界,从而使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在虚幻中寻求美好。创作如同投身于儿童游戏,作者身处其中,自得其乐。弗洛伊德在文中还提到:“作为一个成年人,他可以回顾他在儿童时代做游戏时曾经怀有的那种热情认真的态度;他可以将今日外表上严肃认真的工作和他小时候做的游戏等同起来,丢掉生活强加在他身上的过分沉重的负担,而取得由幽默产生的高度的愉快。”②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与现实世界相比,创作者营造的世界肯定更遵从于作者的内心,这种“虚构的美好”反映出创作者对现实的逃离,让压抑与不快在纯粹的自我中得以释放,也只有愿望没有得到满足的人才会有这种幻想。
不过弗洛伊德也将作家分为两种:“一种作家像写英雄史诗和悲剧的古代作家一样,接收现成的材料;另一种作家似乎创造他们自己的材料。”③后者更符合“白日梦”一点,因为创造自己的材料如同玩游戏,是要建构一个区分于现实世界的世界。弗洛伊德也提到过生活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痛苦和失望,产生痛苦的根源是本能的要求、满足的冲动和外部世界拒绝满足人们需要的冲突。艺术就是一种“代替的满足”。很明显,儿童游戏即为现实的“替代品”,作家所要创造的“材料”就是那种类似于游戏的东西,来将现实置换。所以“接收现成材料的作家”的创作不过是对现实的“模仿”,而后者则更多地注入了主观因素,作品中明显地体现出“自我”,颇具浪漫主义色彩。
二、从弗洛伊德到中国古代“创作论”
这种观点也并非弗洛伊德所独有,“中国古代文论也有‘愤怒出诗人’、 ‘穷困出诗人’的说法”,认为创作是作者表达对现实生活不满的一种方式,是发自于内心的一种宣泄。杜甫的“文章憎命达”、赵翼的“国家不幸诗家幸”也表达了这一层意思。韩愈的《送孟东野序》中:“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这两句话有“不平则鸣”之意。
这些与弗洛伊德的理论是相通的:因为存在着现实与自我的抵触,从而刺激作者产生一种强烈的情感,通过创作文学作品得以宣泄,作者在自己营造的文字的世界中释放自我,或是通过文学创作来发泄心中的郁结。
但是中国古代文论也不完全与弗洛伊德的思想一致,弗洛伊德所强调的是幻想,是虚构一个世界,中国古代文论更看重于以创作这种方式来排遣抑郁之情,文字所流露出的并不一定是对理想世界的营造,而多数为一种情感的宣泄,作者用创作的方式来释放自己。
我认为弗洛伊德式的幻想与“狂欢化写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对其有所体现。作者在小说中构造了一个“奇迹王朝”,与世俗法律公然对抗,我们可以将其视为雨果的幻想世界,或是一个“儿童游戏”。“奇迹王朝”中的法度在世人看来是及其荒谬的。“奇迹王朝”对待生死和婚姻这么重要的两件事都如游戏般随意,让人捧腹大笑又匪夷所思。在我看来,其实这就是一种蔑视世俗等级制的狂欢,是对现实法律的蔑视,是雨果营造的“儿童游戏”。
三、结语
总之,我认为当创作者对现实有了一定的认识与感触(或是对现实的不满、或是由现实刺激生成的强烈情感),就会产生创作的灵感,文学作品得以生成。凭空想象的文学是不存在的,就算有,其存在的意义也很小。创作的源泉在于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感悟,而作品的表现形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或不同的文体表达下也有所差异,不过在从作者到作品生成的那个过程中,创作者的心理体验应该是相似的。
注释:
①②③程正民、曹卫东.二十世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