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讲历史研究中的道德判断.PDF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三讲历史研究中的道德判断

第十三講 歷史研究中的道德判斷 壹 、講授內容摘要 : 1.前言 : 1:1 本講是本課程最後一個講授單元 ,主題在於分析歷史思 考中的道德判斷問題 。這個問題的核心是 「價值」與 「事 實」之間的複雜關係。道德判斷是歷史研究中的重大問題 。 道德判斷之講求更是中國傳統史學的一大特質 :在中國文 化裏,為知識而知識的思考很不發達,因此傳統的歷史研 究絕非只是純粹的知識活動 ,而與德行主體的建構互相滲 透 。例如 《尚書》之典 、謨 、制 、誥背後有極其強烈的教 化色彩,《春秋》「善善惡惡 ,賢賢賤不肖」的宗旨乃在闡 明治道、分辨人事的準則 ,而班固 《漢書》〈藝文志 〉云 : 「《書》以廣聽 ,知之事也 ;《春秋》以傳事 ,信之符也」, 1則將 《春秋》所記載的內容完全歸屬於道德範疇內。 1:2 道德判斷在中國史學裏如何表現? (1)對歷史人物之月旦評騭:歷代史著以品評歷史人 物為其特色 。例如太史公撰寫《史記》,對伯夷與叔齊 的孤忠、荊軻刺秦王的悲壯與勇氣、酷吏的仗勢欺人 、 遊俠的友朋之義等 ,均於字裏行間給予表彰或批判 。 1 班固 :《漢書 》,卷三十,〈藝文志〉。 150 歷史知識與歷史思考 又如 《漢書》〈古今人表〉分 「上上」至 「下下」九品 來裁斷人物 ;歷代正史對於各種人物如忠臣 、佞幸、 烈女等 ,都闢有專傳加以品鑑 ,這些等第級次與類型 的安排 ,必然以道德為最重要的參考指標。此外 ,後 人根據歷代皇帝一生的功績與行誼,將之諡封為 「文」、「武」、「哀」、「厲」等或優或劣的諡號 ,即是 以現世道德審判來取代宗教審判的表徵 。 (2 )對王朝 「正統性」(合法性 )之高度關切 :一個 王朝究竟是正統、閏統、偏統、霸統、竊統還是無統? 為傳統史學向來所重視的問題。「正統」的概念肇始於 《公羊傳》,隱公元年記載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 2 也」,隱公三年記載:「故君子大居正」,強調一個王朝 合法性。中國史家之所以對這個問題特別注重 ,原因 雖多 ,但主要是因為中國文化相當早熟,遠在公元前 十二世紀即具備了鬆散意義的帝國規模 。此外 ,在數 千年來的歷史進程裏 ,中國史家總視統一為常態 ,視 分裂為異態 ,這種思考也使 「正統」問題特別受到關 切 。 1:3 何以中國史學傳統特重道德判斷? (1 )普遍的原因 :中國文化向來以道德為知識的基 礎 。例如 《中庸》云 :「尊德性而道問學」,強調知識 2 《春秋 .公羊傳》 第十三講 :歷史研究中的道德判斷 151 與道德無法二分 。又如子曰 :「知及之 ,仁不能守之, 雖得之,必失之」,我們可以將此處「之」解作「真理」, 孔子認為人雖能以知識掌握真理 ,但若道德修為有所 不足 ,無法持守 ,則終將會失去真理。因此 ,在傳統 思想中,歷史事實的究明與道德判斷之講求必須融貫 為一;知識的存在 ,只為了個人修身乃至齊家或治國 之目的而服務 。 (2 )特殊的原因 :中國史學受 《春秋》的影響極深 , 因此向來有經史合一 ,甚至史學乃為經學之羽翼的觀 3 念。章學誠 《文史通義》〈答客問〉云 :

文档评论(0)

ldj2153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