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地质构造及背景.ppt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成都市地质构造及背景 1.地质背景与区域构造 2.成都地区的地质构造 1. 地质背景与区域构造 1.1 大地构造位置 1.2 深部构造背景 1.3 区域动力学环境 1.4 区域主要活动性断裂 1.1 大地构造位置 成都盆地叠置于上扬子克拉通地块西北缘,东南邻龙泉山构造带,西北邻松潘—甘孜地块东南缘龙门山碰撞造山带。从地壳表层地质构造研究表明,以九顶山—北川断裂带和汶川断裂带为界,以西属松潘—甘孜地块,以东属上扬子地块西北缘川西前陆构造带,成都盆地叠置于川西前陆构造带中南段。汶川8级地震就发生在松潘——甘孜地块与扬子地块交界的龙门山断裂带上。 1.2 深部构造背景 松潘——甘孜地块与扬子地块的岩石圈结构与性质存在重大差异。研究表明,松潘——甘孜地块与扬子地块交界的龙门山断裂带附近,正好是莫霍界面深度明显变化的地带,亦即地壳厚度变化的梯度带。莫霍界面的深度由四川盆地西缘的42 km左右,到松潘—甘孜地块的腹地增大到60 km以上,跨龙门山形成一个莫霍界面下降约15~20 km深的陡降带 扬子地块岩石圈显示为高速、坚固和稳定特性,而松潘——甘孜地块为低速、软弱及易于破碎。在松潘——甘孜地块中,中地壳内普遍存在一个低速层,它是引起中上地壳推覆运动的滑脱层,龙门山的推覆构造就是上部地壳仰冲的结果。低速层在龙门山推覆体内有所抬升,使脆性上地壳有所减薄并发生破裂。汶川地震震源深度为14 km,正好位于龙门山推覆体的映秀——北川主中央断裂带上。 1.3 区域动力学环境 对青藏高原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东缘的地块有向SE方向挤出的趋势,地震地质的研究、震源机制解、跨断层的形变测量和大范围GPS测量(图1-2)的证据,均表明松潘—甘孜地块在向南推移,这种强大的推移受到坚硬稳定的扬子地块的阻挡,其挤压的前沿正好就是龙门山带。这次汶川地震的发生,就和这种挤压有着直接的关系。 1.4 区域主要活动性断裂 1.龙门山断裂带 2.岷江断裂 3.虎牙断裂 4.鲜水河断裂 5.安宁河断裂 6.荥经——马边——盐津断裂带 2. 成都地区的地质构造 2.1 成都断陷盆地 2.2 龙门山断裂带 2.3 龙泉山断裂带 2.1 成都断陷盆地 成都平原在构造上是成都断陷盆地(又称为成都凹陷),其西侧为龙门山前山断裂带,东侧紧邻龙泉山西坡断裂。它的形成与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第四纪以来,随着青藏高原的抬升和地壳物质向东南的滑动,导致龙门山带由北西向南东强烈挤压、推覆,在山前形成了相对下陷的第四纪断陷盆地。 成都断陷盆地的基岩主要为白垩纪砂泥岩和第三纪碎屑岩,盆地内充满了第四纪冲积、洪积物,形成了成都平原。成都断陷盆地具有不对称的特点,第四纪北西厚南东薄,竹瓦铺至茶店子间为第四纪最厚的中心沉陷区,其两侧分布受龙门山山前隐伏断裂和蒲江——新津——德阳隐伏断裂所控制,第四纪沉积等厚线长轴方向沿龙门山作N 30°E方向延伸,最大厚度达541米,在郫县竹瓦铺附近。 成都盆地内分布有多条断层,这些断层有的部分出露地表,有的则全部隐伏于第四纪覆盖层之下,延伸方向以北东—南西向为主,规模较大,一般延长在30km以上,多表现为逆冲断层。盆地东部逆冲断层一般消失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T2l)构造滑脱层中,以向南东倾斜,向北西逆冲的断层为主,且规模较大。盆地西部的逆断层多构成叠瓦式组合,呈前展式扩展。逆冲断层均系中更新统以来(18万年)以来的活动断层。 1.龙门山山前隐伏断裂 2.大兴场东侧逆断层 3.大兴场西侧逆断层 4.蒲江—新津(熊坡背斜西侧)逆断层 5.熊坡背斜东侧逆断层 6.仙女山东(盐井沟构造东侧)逆断层 7.仙女山西(盐井沟构造西侧)逆断层 8. 黄龙溪-煎茶溪(苏码头构造东侧)逆断层 9.秦皇寺(苏码头构造西侧)逆断层 10.华阳逆断层 11.磨盘山逆断层 2.2 龙门山断裂带 龙门山断裂带南起于泸定、天全,向北东延伸经灌县、江油、广元进入陕西勉县一带,全长约500公里,宽40—50公里。龙门山构造发展大致可分为古生代以前时期、印支运动时期和喜马拉雅时期三个阶段。喜山运动期使龙门山带最终定型。由于印度洋板块陆壳与欧亚板块强烈碰撞,产生的强大推挤力使龙门山断裂带成为松潘-甘孜地块的东南边界。喜山运动主要可以分为三期:第一期为渐新世末,第二期为上新世末,第三期为早更新世末,其中前两期是主要的造山期,特别是第一期,是龙门山的大发展阶段,三大推覆构造带均在此期间形成;第二期逆掩推覆作用继续发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