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及其病原学.pptVIP

  1. 1、本文档共8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及其病原学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陈悦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细菌性肠道传染病;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处置程序 ;现场调查 ; ; ;样品采集流程;样品采集数量 ;样品采集注意事项 ;各类样品采集方法(1);各类样品采集方法(2);各类样品采集方法(3);各类样品采集方法(4);样品送检 ;样品检验的能级分工 ;检验项目的分级;检验项目的分级;检验技术依据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检验宗旨; ;检验程序 ;直接涂片染色镜检 ;一般活菌数的测定 ;检样的处理 ;直接培养 ;增菌培养及接种 ;可疑菌落的选取;常规分离培基及其菌落特征 (附表3) ;初筛试验;可疑菌的鉴定 ;毒素或毒素基因测试 ;患者血清的试验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食品、水样、环节样品检验常规程序 (附图3)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食品、水样、环节样品检验推荐程序 (附图4);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人粪便、肛拭、呕吐物、咽拭样品检验推荐程序 (附图5);检验结果的判定 ;检验结果的判定原则(1);检验结果的判定原则(2);检验结果的判定原则(3) ;检验结果的判定原则(4);检验结果的判定原则(5) ;检验结果报告 ;检验样品的处置 ;检出病原菌的保存 ;细菌检验重要筛检试验; ;接触酶试验; ;概况;沙门菌的初筛;血清凝集(1);血清凝集(2);报告方式; ;概况;志贺菌的初筛;血清凝集(1);血清凝集(2);报告方式;大肠杆菌O157:H7检测;概况;大肠杆菌 0157 : H7检测;李斯特菌检测;该菌1926年被确认为是人兽共患病菌,但很快受到重视: 分布广泛,在全世界的土壤、水中都有存在,温带比热带更多见 易感动物多,除人类外,迄今已从42种哺乳动物,22种禽类、鱼类、甲壳动物中分离出来,其中易感性最高的是牛、兔、犬、猫 低温下可生长,虽然此菌属于中温型,但其生长温度宽,为1—45℃在4-6℃的低温下也可繁殖。因此,放在冰箱中的食品,或经冷藏运输的食品,如有此菌存在,它们都可生长繁殖并使人致病 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证实为食物中毒病原菌: 此菌可以通过水源、食品原料、厨房食物制作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污染传播给人类。主要的食品有4种:①牛乳和乳制品:②肉类,特别是牛肉及其制品;③蔬菜、沙拉等食品;④海产品;本菌为革兰氏阳性杆菌,菌体短小,直或稍弯 在22℃~25℃环境可形成4根鞭毛,故在25℃肉汤培养物中运动活泼,37℃基本无动力。 幼龄培养物为革兰氏阳性,衰老培养物可转为革兰阴性,呈两极着色,易误认为双球菌。 ;本菌营养要求不高,在20-25℃培养有动力,穿刺培养,2-5天可见倒立伞状生长 该菌的生长范围为2--42℃(故可用4℃冷增菌以抑制其它杂菌的干扰),最适培养温度为35--37℃ 初期在5%羊血琼脂平板上菌落细小、露滴状、光滑、透明,后变灰暗。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绵羊李斯特菌、西尔李斯特菌在血平板上的菌落有狭窄的β-溶血环 ;弯曲菌检测;本菌为革兰阴性菌,呈S形、螺旋状或纺锤 生长要求为微量的有氧条件 培养最适宜温度为42℃ 在选择性平皿上,可形成两类菌落 1.第一型菌落不溶血、灰白色、扁平、湿润、有光泽、有扩散趋势,看上去象水滴,有从接种划线向外扩散的倾向 2.第二型菌落不溶血、菌落是分散单个的(直径1~2mm)凸起,完整发亮的菌落 ;快速检测技术在疾病控制系统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微生物诊断的演化(A) ;微生物诊断的演化(B) ;培养基的进步 利用细菌的专有酶进行快速筛选;E.coli O157 : H7 ID 显色培养基典型菌落;沙门菌粉色菌落;细菌微量快速鉴定系统(手工) API MicroScan Rap-ID Enterotube ;细菌微量快速鉴定系统(自动) VITEK , ATB;直接从标本中检查微生物抗原 ;VIDAS筛检致病菌;成品培养基;快速检测细菌生化反应的色原或荧光底物;快速检测细菌生化反应的色原或荧光底物;快速检出细菌的毒素 ;DNA RNA 蛋白质; ;PCR技术的具体应用;S. epidermidis (Personnel Hands) S. epidermidis (Raw Material) S. epidermidis (Finished Product)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