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海港》编创演出前前后后.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京剧《海港》编创演出前前后后

京剧《海港》编创演出前前后后 年轻编剧到码头深入生活 1963年6月,上海人民淮剧团的年轻编剧李晓民响应党的号召,背着铺盖行李到上海汇山码头港务局第三装卸作业区深入生活,打算以淮剧艺术把码头工人的生活再现于舞台 他与工人们一起搬生铁、扛米包、抬水泥、下船舱,一起开会学习。后来又跟着支部书记、工会主席做思想政治工作,深入了解、观察码头工人的生活 当时,正好有一批青年学生分配到码头当装卸工,其中有些人认为装卸工又脏又累又丢人,“大材小用,没有前途”,而不安心工作。为此区领导举办了一个阶级教育展览会,以教育青年 会后,党支部书记金日华对李晓民说,能否写一个小戏,描写老一代的码头工人如何珍视用鲜血换来的主人公地位以及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建设新海港的愿望;而某些青年人却看不起码头工人这一行,整天空谈什么“远大理想”,通过戏剧教育青年工人把远大理想和平凡工作结合起来。李晓民当即一口答应,连夜编写了一出名叫《十字路口》的什锦小戏 上港三区领导对李晓民写出的剧本十分重视,立即安排区里的业余文娱骨干进行排练,并在三区礼堂为广大工人演出。这个小戏大受欢迎,反响十分强烈。后来干脆组成业余文艺小分队送戏上门,到沿黄浦江的各港区进行巡回演出 与此同时,李晓民在码头领导的支持下,召开了各种座谈会,请码头的工人、十部提意见,出点子,讲故事,进一步丰富生活素材。有一次他听到这样一件事情:某装卸组在装运出国大米时,因为疏忽,大米中混进了玻璃纤维,致使大米出国后又被退回。这是一起装卸事故,但恰恰是一个重要的创作素材,李晓民心头为之一亮,顿时豁然开朗,一个反映码头工人生活的大戏逐渐在李晓民的头脑中孕育 淮剧《海港的早晨》大受欢迎 李晓民向上海市淮剧团团长丁瑶同志和市文化局的创作组织部门汇报了自己准备描写由于一个青年工人不安心码头工作,错将一个沾有玻璃纤维的散包混进了出同大米之中,装卸组长及时发现,连夜组织翻仓,终于查出了那只散包,避免了一起国际性的事故。在听取了李晓民详细的创作想法之后,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李太成、淮剧团团长丁瑶同志很快就表示支持,他们认为应该把平凡的码头装卸工作和远大的理想结合起来,每个人通过平凡而艰苦的劳动,去达到远大的理想,这是一个具有普遍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主题思想,其意义的广泛性远远超过了码头工作行业的局限 在市文化局和剧团的鼓励下,李晓民开始了剧本的创作。市文化局专门指定何慢同志与他联络,并把海港题材的创作列入局剧目工作室组织现代戏创作的重点 经过夜以继日的辛勤努力,1963年12月淮剧《海港的早晨》初稿终于完成,并打印成册: 这个戏塑造了一系列码头工人的形象,其中有党支部书记金树英、生产组长刘大江、老工人上德贵、青年工人余宝昌、团支部书记洪铃、仓库老保管员钱守维,还有刘大江的妻子和余宝昌的母亲等。剧本中展现了经过历史巨变的上海码头的新景象,老一辈码头工人对这些变化,感到无比兴奋和自豪,而在青年工人中间有一股轻视码头工作的思潮。围绕散包事件,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同的工作态度,更加泾渭分明。党支部书记金树英、生产组长刘大江带领青年工人洪铃等一丝不苟,追查散包,说明远大的理想靠脚踏实地的平凡劳动去实现,使原来只空谈远大理想和抱负却看不起码头装卸工作而造成事故的青年工人余宝昌,在思想上受到很大的震动,从而提高了认识,决心跟老一辈和青年一代码头工人团结奋斗,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 剧本很快就投入排练,淮剧团领导组织了强大的阵容,戏中的金树英,由筱文艳扮演,刘大江由杨占魁扮演,王德贵由何叫天扮演,余宝昌由吴开富扮演,洪铃由朱金霞扮演,刘妻由裴筱芬扮演,余母南高艳秋扮演,仓库保管员老许由徐桂芳扮演,导演张石流,作曲潘凤岭、宗海南,舞台美术设计林洪 曾任上海市文化局局长的老戏剧家于伶抱病到排练现场指导,他看了排练后,建议将出国粮食改为支援亚非拉的大米?市文化局副局长吕复同志帮助解决了剧本中的一个难题:即戏中的青年余宝昌,在慌乱中将混进玻璃纤维的散包丢在现场,然后顺手牵羊地将平年上的出国小麦错当大米包扛走,这样南“调包”造成的“错包事故”,就使剧情更加合理又扣人心弦 1964年春节,淮剧《海港的早晨》在上海黄浦剧场正式公演。受到上海数万码头工人的热烈欢迎,《海港的早晨》的演出成功,在淮剧艺术史上写下了光彩的一页 1964年2月,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访问阿尔巴尼亚和亚、非、拉13个国家归来,途经上海,由陈丕显、许世友、韩哲一等同志陪同到黄浦剧场观看了淮剧《海港的早晨》。看完戏后周总理与陈毅副总理一起高兴地上台接见了全体演职人员,祝贺演出成功。周总理亲切地说:“感谢你们演了这么一个好戏。你们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出身很好,又在红旗下长大的年轻的一代,会变成这个样子呢?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